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砥砺前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淮北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

发布日期:2023-11-03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淮北地区历史上洪、涝、渍、旱灾害频繁。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起,淮北地区开始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195710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此后12年内按照黄河以北、黄淮之间、淮河以南等不同的地区把粮食平均亩产分别提高到400斤、500斤和800棉花平均亩产分别提高到40斤、60斤、80斤和100此后数年内使绝大多数农业社的生产和收入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在宣传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全县上下围绕如何进一步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粮食亩产达《纲要》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大辩论。通过辩论,人们普遍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关键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要就是大兴水利和积肥。

1957115中共濉溪县委制定《今冬明春开展大规模河道治理和兴修农田水利的意见》。《意见》指出兴修农田水利工作要贯彻积极稳步大量兴修小型为主辅以中型兴修和管养并重巩固和发展并重继续贯彻依靠群众社办公助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多种多样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在治淮除涝的同时,重点抓好稻改圈圩改种打塘打井等工作。计划完成濉河、闸河、岱河、洪碱河、相西河、巴河、王引河、王引沟、王引河大沟、化家湖水库10个大型水利工程完成4条中型沟开挖疏通,实现稻改30万亩。116日至13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学习《纲要》讨论和修正濉溪县五年农业生产规划研究冬春各项生产任务。会议就农田水利、稻改、积肥等提出了具体任务。

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111中共濉溪县委成立了水利总队部。至1218全县发动近53万人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在整个冬春兴修水利高潮中,全县每天约有23万人奋战在水利工地上,不分昼夜,人马喧腾。针对兴修水利运动快速发展的情况,县委在1958年农业生产规划》中提出1958年春濉溪县必须完成土方1亿立方米,疏浚河流6干、中沟5000打井1500修塘1万亩建闸20改种水稻30万亩保持60%70%的劳动力继续兴修水利在春耕生产前完成任务。

1957年冬至1958年春,短短的几个月,在兴修水利的高潮中,濉溪县完成土石方工程2.72亿立方米,疏浚老河4新建大沟9整修沟2951挖塘29.78亩,圈圩1104新打井、整旧井4452修建桥336涵洞斗门2281建成大型控制河闸2机灌站1灌溉面积共增81.7万亩。

淮北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灌溉能力,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