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红色淮北】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发布日期:2024-08-15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的广大地区,是联结华中、华北两大战略区的枢纽。

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开创豫皖苏鲁边区的指示,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开赴豫东敌后。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同吴芝圃、萧望东的游击队会合,整编成新的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10月下旬,游击支队东渡黄泛区进入豫东敌后,部队积极打击日伪武装,初步打开了豫东的抗战局面。

1939年初,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东征,进入亳(县)北、永(城)西、商(丘)南地区作战。3月,在萧(县)宿(县)地区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相互配合,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随着新区的开辟,为加强地方党的领导,中共豫皖边省委在永城书案店成立,后改称为豫皖苏边区党委。11月,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到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发展到1.7万余人。至此,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1939年12月25日,新四军六支队一总队在萧县李石林村西边的枣园伏击日伪军步骑炮兵1000多人,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消灭敌人50多名,敌人随后向濉溪口、瓦子口方向败退。

1940年春,日伪军不断对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集中徐州、永城、临涣、丰县、黄口、砀山等地,向萧永地区进犯,企图摧毁根据地,扩大伪化区,全面控制津浦和陇海铁路交通动脉。新四军六支队所属部队在地方抗日武装配合下,坚决反击。2月19日,六支队一部夜袭临涣集,焚毁日伪军的炮楼2座,毙伪维持会长及以下50余名,击伤数十名。3月12日,支队二团夜袭百善集,歼日伪军数十名。3月17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一军一部由陇海路北南下,途经宿县附近,与日军遭遇,该部经过新四军六支队八团驻地附近向南转移,日军尾追不舍,国民党军向驻孙疃西北王浅孜的新四军请求支援。为了掩护友军撤退,副团长陈文甫毅然接受请求,迅速布防阻击日军。经过十多个小时激战,击毁日军汽车数辆,毙伤日本兵数十名。副团长陈文甫、副营长张锡凡等30余名指战员牺牲。至3月底,新四军六支队接连袭击驻守萧县张大屯、王白楼、李石林、黄口车站以及从砀山至永城的日军,击毙敌联队长佐野及以下官兵百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1940年6月下旬,黄克诚率八路军5个团南下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第四纵队,8月初,第四纵队整编为3个旅,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9月初,彭雪枫率纵队主力进入淮上地区,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开辟淮上根据地。此时,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东自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军大举进犯豫皖苏边区,新四军第四师奋起自卫反击,经过3个月的反磨擦斗争,终因寡不敌众,第四师主力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于1941年5月奉命离开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开展创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