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红色淮北】淮北煤田第一钻

发布日期:2025-01-16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开发煤炭资源,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成为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为调查煤炭资源分布情况,1955年5月,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组队进驻烈山地区进行勘探,初步获取一些地质数据。同年6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组建成立宿县地质普查队(又名濉溪队),由长春地质学院教师带队,在徐州以南、宿县以北、津浦铁路以西、青龙集以东的1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展开1:50万地质普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于8月提交了一份《苏皖北部宿县、萧县一带煤田地质及区域地质报告》。《报告》肯定了该区域蕴藏煤层的可能性,明确指出“闸河平原是一成煤远景区”。9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决定成立三二五地质队,进驻淮北地区开展煤田普查工作。队址设在濉溪县戴圩孜(今属淮北市相山区),下设地质组、钻探组、行政组、供应组和人保组,全队职工208人。

根据宿县普查队提供的勘探资料,9月26日,1号机组首先在濉溪县陆庄以东(今南湖公园北岸、长山南路以东)打下第一眼钻孔,深达276米,见煤8层,其中二叠系中的二层煤(5.43米)为可采煤,肯定了淮北煤层积聚地区的开采价值。这一钻孔便是“淮北煤田第一钻”。

“淮北煤田第一钻”揭开了中国第一个平原地区隐秘式煤田的面纱,也按下了开发建设淮北煤田的按钮。接着2号、3号、4号、5号机组相继开钻。1955年全队钻探进尺1722米,初步探明了闸河煤田构造及埋藏深度。1956年初,国家调集力量对闸河煤田进行重点勘探。经过大规模勘探,1957年10月,三二五地质队正式提交《闸河煤田第一、第二、第三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肯定了这一煤层积聚地区的开采价值。《报告》认为整个闸河平原约250平方公里面积内皆有煤的蕴藏,估计总储量在8亿吨左右,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根据三二五地质队初步的勘探结果,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准备大规模开发淮北矿区。1957年10月28日,由徐州煤矿基建局第三建井公司承建的烈山斜井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鏖战,1959年4月1日,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移交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淮北矿区投产的第一座煤矿,当年出煤28万吨。烈山斜井的移交和开始出煤,对于淮北煤矿的开发建设具有第一块奠基石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淮北煤矿的筹建工作取得了实际成果。同年12月31日,烈山竖井(烈山二矿)、袁庄矿、沈庄矿宣告简易移交生产,淮北大地上竖立起了4对矿井,总设计能力为年产132万吨。

淮北煤矿早期的开发建设,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建设者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矿区开发建设的工作得到了煤炭工业部党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而对淮北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就让淮北矿区在全国同时开工建设的40多个矿区中脱颖而出,最终站住了脚跟,并以此为起点继续向前迈进,也为濉溪市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