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红色淮北】解放初期淮北地区的生产救灾工作

发布日期:2024-12-30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北地区连续遭受水灾。据记载,1949年秋,淮北(濉溪)地区阴雨连绵连月不止河水陡涨平地水深盈尺。据当年《拂晓报》报道唐河、濉河大小河流均已决口水已漫出堤岸。”19507淮河流域降水479毫米淮北地区一片汪洋损失惨重。濉溪县连降大雨10余天降雨量达450毫米境内濉河、巴河、沱河等河流决口37处。全县除极少部分高地外绝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被水淹没的作物达190万亩受灾人口48.95万人倒塌房屋2.85万间死伤28人。灾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疾病流行,数千人患病。巨大的灾害在考验着新生的人民政权考验着刚刚执政的共产党人。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共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进行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力以赴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发出了抢险救灾是当前头等重要任务的紧急指示要求投入全部人力、物力并号召党员、干部立即走上第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95079县委成立防汛指挥部区、乡、村成立防汛大队、中队、小组各级行政负责人分别担任大队长、中队长、小组长。各级防汛指挥成立后立即深入灾区或重点险工险段上开展转移受困群众抢堵缺口、巡堤护坡等工作。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吃住一起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水日夜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

水势稍退以后县、区、乡各级政府从防汛抢险迅速转移到生产救灾上来县、区、乡均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负责人指挥统一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在生产救灾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修复堤坝疏浚导水排水发放救济粮物抢种作物开展副业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等工作。

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县委、县政府紧急请求宿县专署予以支持并派干部想方设法南下北上调集粮食等。据统计全县共发放救济粮110万斤救灾款1.6万元御寒棉衣12.395万件寒衣贷金16万元修补房屋贷款2万元发放食盐6.5万斤。

恢复生产是救灾的根本。各地对于绝收的田地改换茬口补种绿豆、荞麦、蔬菜等做到疏水一块种一块能种什么种什么,坚决不消极等待。1950年下半年全县排水救出禾苗30万亩补种晚秋作物52万亩菜类13万亩。在冬季农闲季节,还组织农民以工代赈并帮助群众发展农副业如打油、纺织、编席、捕鱼、贩卖青菜、外出打工等。同时动员老人、妇女、儿童四处采摘野菜以补生活之需。

19517月中旬濉溪县境北部连续两日暴雨最大雨量达126毫米致使沿巴河、沱河地区的部分乡村遭受水灾被淹作物16.9万亩占全县总地亩的6%受灾人口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38%19526月至7月中旬间濉溪县境内发生大旱作物大部枯死夏季作物不能及时播种受灾面积达9.68万亩全县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全部因旱减产。从7月下旬开始到9全县普降大雨降雨量达401毫米致使73.5万亩秋季作物被淹占全县秋种面积的37.5%。由于天气炎热,加上医疗条件差7393人患流行病112人死亡。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又连续降雨1个月早种小麦被淹22.1万亩晚茬小麦无法播种。

除了水旱灾害濉溪县部分地区还遭受不同程度的风灾、冰雹、虫等。灾害面前,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生产自救,成立互助组(社),组织人员拉犁拉耩,开展农资互借互助指导农民播种管理和发展副业,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放灾民救济金、救济粮、种子、肥料等。1951年全县发放救灾款1万元发放救济粮与豆饼830万斤100万斤秋粮150万斤寒衣贷金20万元修建救济金20万元。1952年发放救济款12.9万元救济粮250万斤棉衣258件、单衣589件、棉花2800还有医药费、副业贷款、种子贷款老区救济费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连续几年的水旱等灾害给淮北濉溪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应对有方措施得力四面八方又伸出援助之手党员群众一心一意同心同德战胜了水灾渡过了难关。通过生产救灾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民群众更深切地体会到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各级干部是自己的贴心人。各级政府及党员干部在救灾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经受了锻炼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