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红色淮北】刘之武:党的忠诚战士

发布日期:2025-03-13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刘之武,又名刘逸奇,190211月出生于安徽临涣一个殷实家庭。1921年,考入中国公学1951年停办,位于上海,在校期间,积极阅读进步书不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1922年初,刘之武返回临涣并参与成立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1924年,刘之武考入齐鲁大学1952年撤销。他积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3月,刘之武回到临涣,参与组织农民协会,领导贫困农民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债斗争,大灭了土豪劣绅的威风大长了农民群众的志气。

19285月,刘之武考入西北军官学校。作为校内地下党组织的一个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革命斗争1935年,刘之武返乡,以教师作为职业掩护,开展革命工作自书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革命的情操寓于革命的理想一联,以此自勉并勉励学生。

1937七七事变后,刘之武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作为宿县抗日动委会救亡社领导人之一,积极推动临涣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抗日宣传队,深入街头和乡村演出。在他的教育下,一些学生和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或奔赴延安,在当地参加抗日武装。

刘之武对革命信仰坚贞不渝,全力支持抗战。队伍缺乏武器、经费,他就把家里仅有的几支保家枪支和马匹献出来,甚至连妻子多年的500块银元也拿出来。19385月,淮北地区失陷后,刘之武加入宿县一支抗日队伍并担任参谋长。后该部编为河南第二督察专员公署保安第三总队,刘之武任总队参谋长。不久,刘之武调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团参谋长。随着豫皖苏边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游击支队决定成立宿西独立团,任命刘之武为团长。独立团在宿西、永东的百里隋堤两侧,巧妙与敌人周旋,屡屡战胜日伪抗日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415月,部队转移至津浦路东。刘之武先后任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参谋长泗阳县总队副总队长。

加强淮北、淮海两个抗日根据地之间以及新四军三师、四师的联系,19429月,华中局决定建立运河特区工委。刘之武被任命为特区敌工部长(对外称联络站长)。特区位于宿迁县东南、泗阳县西北两县结合部,辖5个区,有30多万人。该区域大都是日伪顽和新四军各方争夺的边缘区,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刘之武悉心研究特区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敌情动态,及时向特区工委报告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争取友军和中间势力及瓦解伪军的对策

19438月,运河特区所辖古城区的形势突转动荡。刘之武于27日越过封锁线,晚间到达运河南岸敌占区小张庄,随即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问题,共同商议对策。28日凌晨,在返回的路上,突遭国民党宿迁县武装伏击,刘之武被俘。凭着对党无限忠诚和钢铁般的意志,他严拒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受尽各种酷刑。92日,面对敌人最后一次审问,刘之武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们共产党人,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慷慨就义

为了纪念英勇献身的刘之武(刘逸奇),经中共运河特区工委批准,把大兴区倪渡村命名为逸奇乡(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逸奇村)。19959月,刘逸奇烈士纪念碑建成,正面刻刘逸奇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背面镌刻着其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