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抗战纪事】淮北抗日武装的组建

发布日期:2025-07-15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1938519日,徐州、宿县相继沦陷,国民党政权随之瓦解。5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华中工作的中心任务动员平汉、陇海线上所有中心城市的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到乡村中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发动游击战争,组建地方游击队,建立游击区。

根据指示精神,淮北党组织迅速深入农村,发动并组织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斗争,拉开了敌后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86月,宿县党组织领导的救亡社和动委会,先后把抗日人民自卫队集中起来,组成抗日队伍,袭击日军,打击汉奸、土匪。

6月间,在津浦铁路以西,吕子荣、赵汇川率领刚刚组建的抗日游击队,在西二铺伏击从永城方向过来的日军,消灭敌人十多人。打响了宿西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第一枪,吕子荣等5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宿县抗日游击总队成立地旧址

同年8月,来自津浦路东和路西的数支抗日游击队汇集到古饶乔店孜,在此联合组成宿县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周龙凤,副司令赵汇川,参谋长丁茂修,政治部主任先后为孔子寿、李时庄,下辖8个大队,共1000人。8月间,宿县抗日游击总队绕宿县县城一周,沿途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拥护,扩大了影响。

19392月,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把萧县的部分抗日武装和宿西逢源乡(今淮北市相山区曲阳街道)部分武装组织起来,组建萧宿大队。大队长丁茂修,指导员于铁民。萧宿大队活跃在萧宿永边界地区,队伍逐步扩大,不久被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独立营。丁茂修任营长,于铁民任教导员,陈文甫任副营长。全营有4个连,每连建立党支部,营部建立党总支,于铁民兼党总支书记。同年8月间,该营和宿西另一些游击队合编为八路军宿西独立大队,共约800人。12月,宿西独立大队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总队八团,团长李时庄,副团长陈文甫。

为便于统一指挥,打破敌人对萧永边地区的扫荡19393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濉溪区农民救国会和各联保武装的基础上,合编成立相山游击大队。全队400多人枪,辖3个连。李秉枢任大队长,周从裕任教导员。6月的一天,宿县日军出动7辆汽车,满载敌人,向宿永边突然袭击。相山游击大队驻石羊孙。日军的汽车开到石羊孙村庄前停下,敌人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李秉枢当即指挥开火,打得敌人顾不得搬下汽车上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溃逃到村庄的房屋里。战斗从中午持续到晚7时许。7月,相山游击大队和萧县武装合编为萧宿永游击支队第三营,后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十八团三营。

新四军游击支队组建一、二团

10月,抗日武装宿永大队在宿永边区成立,大队长杨励军,教导员徐爱民。宿永大队规定了三项具体任务:一是在宿西扩军,二是搜集临涣日军的情报,三是筹款、打汉奸。为完成任务,大队还专门成立了便衣队,队长徐清泉,副队长郭宜振。19404月,新四军六支队二团在王六孜遭到日伪军的三面包围,敌人妄图消灭二团主力。在宿永大队配合下,经过激烈的战斗,保卫主力部队顺利突围。

同年11月,在南股、浍北、百善西3支游击队的基础上,党领导组建了隋堤游击大队,全队约350人枪,下编3个中队。

这些抗日武装一经建立,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积极投身于敌后抗日战场。


    来源:《淮北百年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