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圃, 1901年出生于宿县古饶乔店子村(今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乔店)。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驻宿城)。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身时代洪流,组织宿城学生游行示威,以罢课罢市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春,时任学生会会长的王香圃怀揣理想赴京求教。经吴可引荐面见李大钊时,他汇报了宿城声援五四运动的情况。李大钊亲手赠予了《国际歌》油印本等,如同暗夜明灯,照亮了他的革命道路。返回宿城后,他组织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皖北播撒革命火种。
1926年入党后的王香圃,参与组建中共宿县县委、农民协会,并任县委委员、农协副主任兼农协训练班主任。同年10月,任中共古饶区委书记。1927年春,他领导成立的中共古饶支部虽仅有十余名党员,却成功发动了烈山煤矿工人、搬运工人罢工。
1929年5月,王香圃在宿城被捕入狱。他秘密组建党小组,领导难友开展绝食斗争,揭露狱警克扣囚粮的罪行;并成功组织了越狱暴动。王香圃在宿县东南乡组织农民暴动,因敌众我寡失败,但极大鼓舞了宿县革命士气。
1932年6月,由于宿县烟捐暴增,激起了民愤。王香圃领导了抗烟捐暴动,他与孙叔平(中共徐州特委委员)、任训常(中共宿县县委书记)等秘密商议,决定于8月11日举行古饶抗烟捐暴动。暴动当日,农民武装攻击了古饶区公所,缴获了团防局的枪支,把地主的粮食分给了贫苦群众。13日,农民武装遭到了国民党宿县警备队的“围剿”,任训常在战斗中牺牲,王香圃等人成功突围。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香圃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1938年5月,王香圃与赵汇川、李时庄等人在西二铺会合,组建了抗日游击大队。6月,在西二铺伏击战中,他临危接替牺牲的吕子荣指挥部队,抓住战机,有序撤出战斗。12月,他率部配合八路军豫皖苏支队消灭了伪军王献臣部。1939年2月,被任命为苏鲁豫支队三大队教导员。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国民党军队溃逃,苏北的丰、沛、萧、砀四县沦为敌占区,而民众则遭受日寇的烧杀抢掠。1942年夏,王香圃化名李广德,被派遣到敌占区开展恢复工作。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成立了中共沛铜中心县委,组建了各县委领导班子,在微山湖一带建立抗日游击队并开辟根据地。恢复秘密交通线,先后护送上千名干部穿越封锁线,其中包括刘少奇、陈毅、萧华、朱瑞等高级将领。
从五四青年到抗战先锋,从宿县农运到微山湖烽火,王香圃以二十余年革命实践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