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凤,1904年出生于宿县前周圩(今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前周圩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年少失学,随父亲学司厨,后辗转进入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驻宿城)食堂谋生。当时,该校正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之地,在孙良道、王文远等进步青年的引领下,周龙凤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1926年8月,王香圃受派到古饶地区,筹建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在他的启迪下,周龙凤深刻领悟到:只有革命才能打破贫困的枷锁。他积极奔走动员群众加入农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同年农历腊月初八,周龙凤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周龙凤任古饶区农民协会委员,率领农民群众斗争反动区长黄荣卿。周龙凤当众数其罪状,最终罢免黄荣卿,推举进步人士赵克英为区长。同年8月,烈山煤矿工人罢工爆发。周龙凤组织农民支援罢工,在濉河筑坝阻运,切断煤炭外运通道,迫使资方做出让步,不仅提高了矿工待遇,还赔偿沿河损失,并拨付古饶小学教育经费。
1928年1月,年关将至,地主囤粮居奇。中共古饶区委发动借粮斗争,周龙凤带领古饶河东、奶奶山周圩子的群众,以理抗争并取得胜利。此次斗争也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同年秋,他召集各村农会骨干,在赵集召开声势浩大的斗争大会,通过群众血泪控诉、一桩桩罪证展示,揭露了土豪劣绅压榨群众的罪行。这次斗争狠狠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更昭告群众:唯有组织起来抗争,才有出路。
1932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向宿县增派烟捐,百姓苦不堪言。为反对横征暴敛,中共宿县县委决定在古饶组建农民武装,发动抗烟捐暴动。8月初,王香圃、赵干、周龙凤等人在周圩子秘密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徐州特委指示,决定于8月11日攻打古饶区公所。10日晚,周龙凤等人等候会合未果,便悄然摸进区公所,趁区队官兵熟睡之机,一举缴获枪支28支,俘虏40余人,可惜区长赵汉鼎和查烟委员闻风逃跑了。13 日,国民党宿县警备队疯狂反扑,农民武装虽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周龙凤等人在古饶地区组建抗日组织,点燃淮北地区抗日烽火。1938年5月,宿县、濉溪沦陷后,孔子寿等联合各支抗日力量,于8月成立宿县抗日游击总队,周龙凤任司令,下辖8个大队,共1000多人。当月,游击总队绕宿城开展抗日宣传,群众热烈响应。然而,一些民族败类却认贼作父,土豪劣绅勾结日寇成立维持会,妄图扼杀抗日力量。为粉碎他们的阴谋,8月至11月间,周龙凤率队先后攻打费寨、半峭圩孜等敌据点。虽因敌负隅顽抗而未能攻克,但沉重打击了汉奸势力的嚣张气焰。
淮北地区抗日武装
1939年3月,汉奸赵先德设下毒计,以互换配枪为名将周龙凤诱骗至古饶河东的一家饭店。日军随即包围饭店,周龙凤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周龙凤铁骨铮铮,誓死不屈。日寇手段用尽,最终将周龙凤押往宿城西门外刑场。赴刑途中,周龙凤昂首阔步,沿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暴的日军竟放出狼狗,将他活活咬死。
周龙凤烈士之墓
周龙凤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但他以血肉之躯践行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犹如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