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原名庆鹤,1889年出生于江苏萧县朔里区丁庄(今淮北市杜集区丁庄)。自幼聪颖好学,1921年进入北京平民大学(即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学习。学成归乡,历任江苏省赣榆县政府行政科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教员,后调任萧县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南侵,山河破碎。同年12月,王雪琴毅然受命,出任萧县县长。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迅速组建萧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通过举办抗日训练班、组织民众运动,点燃了全县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熊熊烈火。
1938年5月上旬,日军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攻占临淮关、怀远后,兵分两路向蒙城、永城、濉溪口、萧县方向进犯,妄图实施战略大迂回,围歼消灭国民党第五战区主力。5月14日,濉溪口失陷。次日,日军第九师团经黄里进抵蒋丁楼、瓦子口一带,兵临萧县城下,意图截断中国军队退路。值此危急关头,王雪琴亲率地方武装,与第五战区驻防部队密切协同,一战于孙圩子,再战于瓦孜口,三战于辘湾,节节阻击,浴血奋战,有效迟滞了日军推进步伐。
与此同时,日军第十三师团已攻占黄口,切断了陇海铁路交通线。其主力部队经马井直扑凤凰山北一线,猛攻义安山,对萧县县城形成钳形合围之势。面对危局,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令刚从台儿庄地区撤下、仅有2000余兵力且缺乏重武器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军一三九师,由师长李兆瑛率领火速驰援。5月15日中午,援军抵达,旋即投入惨烈的萧县保卫战。
5月16日,日军抵达萧县近郊。王雪琴迅速集结县常备队和地方武装,与李兆瑛所部协同布防,依托龙山、虎山、凤凰山、老鸹山一带构筑最后防线。当日下午,日军战机轮番轰炸,继而以六门重炮、十余辆坦克,对中国守军阵地实施毁灭性轰击。鏖战至夜幕降临,防御工事几近全毁,一三九师及县属部队伤亡巨大,城郊制高点相继失守,残部被迫退守城墙之内。硝烟弥漫间,王雪琴巍然挺立城头,振臂高呼:“誓与县城共存亡”。“人在城在!”的吼声此起彼伏,守军士气为之大振。
17日拂晓,日军攻势更趋猛烈,步步紧逼城墙。王雪琴率领县常备队及武装警察,配合一三九师据城死守。上午,守军用砖石、泥土封死城门,在断壁残垣间抢筑工事;下午,日军坦克沿龙山南麓沿公路猛冲南门,步兵如潮水般涌来。城头守军仅凭步枪、手榴弹浴血奋战,多次打退日军的疯狂冲锋。
18日黎明,日军集中炮火对萧县县城进行毁灭性轰击。震天巨响中,城西和西北角城墙被撕开数道缺口。守城军民与突入之敌展开激烈巷战,血战两个小时,官兵伤亡殆尽。王雪琴率领残部死守县政府,成为城内最后的抵抗堡垒。直至日军逼近县政府大门,王雪琴见大势难挽,遂率部向祖庄东北望城岗方向突围。突围途中,遭遇日军猛烈火力阻击,王雪琴身中数弹,壮烈殉国,用热血践行了“与城共存亡”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