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三,1918年生于宿县店孜(今濉溪县铁佛镇店孜村)一户贫苦农家。
1936年,为抵御土匪侵扰,乡民特地从山东请来拳师传授武艺。李彦三第一个报名拜师,每日完成农活杂务,便苦练武术基本功,两年间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1938年5月,日军侵犯,濉溪地区沦陷,匪患更甚。日伪军于铁佛、油榨、岳集等地设置据点,拉夫抢粮,残害无辜。目睹日军暴行,民不聊生,李彦三毅然加入青年抗日救国会,投身革命洪流。
在抗日游击战斗中,李彦三作战英勇,表现突出。1939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三总队八团成立,李彦三担任二连某排排长。年底,李彦三参加青训班集训,以全优的成绩获结业军事比赛第一名,深受李时庄、陈文甫等领导同志的赞誉。结业后,他被留队任一营二连副连长。
1940年3月,新四军八团副团长陈文甫和一营营长张锡凡率领3个连的武装,成功护送刘瑞龙等前往津浦路东。返程途中,部队在王浅孜、柳树湾一带宿营时,突遇国民党于学忠部某团遭日军追击、请求支援。为顾全团结抗日大局,陈文甫毅然下令阻击日军。
李彦三带领一排战士突袭日军车队,致使日军伤亡惨重、阵脚大乱。半小时激战后,日军重新组织攻势发起猛烈反扑。李彦三率部退入王浅孜村内,却陷入重围。为掩护二排、三排撤退,他主动率全排战士边打边向村东转移,成功吸引了日军主力。连长周玉鲁趁势带战士渡浍河突围。
日军发觉中计后,集中火力猛攻李彦三所部,该排被迫退守一处院落顽强抵抗。李彦三举起机枪连射,打退了敌军两次冲锋。子弹用尽后,他将8枚手榴弹捆成两束,在日军第三次进攻时猛然投出,借爆炸烟雾带领8名战士翻墙突围,强渡浍河脱离险境。战后,李彦三得知陈文甫等32名战友壮烈牺牲,悲痛万分,引为终身憾事。
王浅孜战斗结束后,李彦三返乡养伤。此时铁佛街已被日伪占领,汉奸李从政任维持会长。得知李彦三在家,李从政立即派兵抓捕,李彦三闻讯脱身,但其父李景泰却被扣作人质。为救父亲并继续斗争,他与王秉仁(宿西县县大队副大队长)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打入伪军内部任班长。其间,他严抓军事训练,所在班在射击比赛中屡获第一,深受日本小队长赏识,因而迅速由班长晋升为分中队长、队长。
1940年5月,铁佛日伪军前往古城“扫荡”,在董庄与宿西县新组建的古城区队骤然遭遇。为保护区队免遭歼灭,李彦三临危不乱,智惑敌军:故意夸大八路军部队规模和装备,虚张声势,成功诱使日军指挥官误判形势,下令撤兵。12月初,李彦三接到上级党组织指示,要求协助解决古城区初创阶段的经费困难,并保障盐商队伍安全通过日伪封锁线。他当夜与伪中队文书王文选(原宿西县政府办事员)、联保主任殷玉楼(青救会学员)紧急密议,决定将税收结余款项及此前查获的烟土、银洋等物资,折合“储备”票500万元,全部转为党的秘密活动经费。当盐商队伍夜经铁佛时,李彦三亲自接应,周密布置,最终助其安全通过封锁区。
1941年5月,新四军东撤后,李彦三被调往油榨伪军据点出任中队长。他巧妙利用这一身份作掩护,多次冒险协助地下党员脱险,为当地抗日地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1942年10月4日,岳集伪军分队长侯保善向日军告密,诬指“李彦三私通八路”。日军随即将其逮捕。在狱中,面对酷刑与折磨,李彦三铮铮铁骨、宁死不屈,始终未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四天后的上午,日军将李彦三押赴刑场。他一路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中国共产党万岁!”日军气急败坏,以乱刀将其残忍杀害。年仅24岁的李彦三,以生命铸就忠诚,将青春与热血永远定格于壮烈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