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才,1900年出生于今濉溪县百善镇马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自幼习武,练就一身过硬功夫。艰苦的生活锤炼出他刚毅顽强的性格,也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他逐渐看清旧社会的黑暗本质,内心对封建压迫燃起了日益强烈的反抗之火。
1924年,马广才组建家庭。在妻子赵学兰的娘家——百善前赵营村,他深受中共党员赵西凡启迪与引导,由此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春,马广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常常深入周边村庄,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同年秋,百善区农民协会、百善妇女协会相继成立。在马广才的感召与鼓舞下,赵学兰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妇女协会委员长。夫妇二人彼此激励,并肩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1926年春,百善地区爆发严重饥荒,不法地主趁机以高利贷盘剥农民,激起强烈民愤。马广才率领20多名党员,分头联络200多名农协会员,深入丁店孜、秦庄等村庄,与地主及高利贷者展开激烈斗争,并开仓分粮,救济贫苦农民。这一系列行动使农民协会威望大增,百善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相继展开了清除反动分子、包围团防局等斗争。
1927年春,中共马乡小组成立,马广才任组长。至1929年,该小组扩建为支部,马广才任书记。同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在百善地区展开清党行动,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致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农民运动转入低潮。在群众掩护下,马广才转移至镇江,坚持秘密斗争。深秋时节,百善地区形势稍缓,他毅然返乡,重新联络隐蔽党员,恢复马乡支部,并逐步重建农协组织,继续领导革命工作。
1930年6月,为贯彻省委关于组织暴动的指示,马广才迅速行动,筹建农民武装,并于7月率队参加攻打百善团防局和叶刘湖的战斗。暴动失败后,他冒着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风险,选择隐蔽继续斗争,将自家作为秘密联络点。在最艰难的时期,为筹措革命经费,他不惜卖掉家中仅有的四亩二分坡地和一头耕牛。他的家也被同志们亲切称为“革命的老饭店”。
1932年2月,中共宿县中心县委派史广敬帮助重建中共马乡支部,马广才继续担任书记。他组织党员开展地下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同年夏,马广才担任中共宿县县委交通员、宿西联络站站长。1933年8月,中共徐州特委和宿县县委遭到敌人破坏,宿西地区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马广才不顾个人安危,多方奔走寻找党组织,终未果。此后三年间,他返回百善,在马乡一带一边坚持地下活动,一边继续寻找党组织线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广才迅速联络部分党员和农民武装,成立抗敌救亡社,积极展开抗日宣传,同时组建联庄会和抗日人民自卫军,壮大抗日力量。1938年5月,百善沦陷后,日军暴行肆虐,无恶不作。为抗击侵略,马广才与陈钦锋(百善区委书记)、陈文甫(百善区抗日武装连长)等人共同组织了一支百余人枪的抗日游击队,灵活开展游击作战,不断打击日伪军。10月,马广才重新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党籍。1939年,其领导的游击队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他留任中共宿西县委农运部长。
1940年10月,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日伪军也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同年12月,豫皖苏边区发生“耿(蕴斋)、吴(信荣)、刘(子仁)”叛变事件,宿西地区形势急转直下。危急关头,马广才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柳孜区委书记,深入发动群众,持续开展对敌斗争。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主力撤离豫皖苏边区,马广才奉命留守,建立秘密联络点,承担情报传递、隐蔽同志及组织群众斗争等重要任务。
因频繁进行抗日活动,马广才引起了日伪方面密切关注。1941年7月,他不幸被捕。面对敌人残酷刑讯,他凛然不屈,斩钉截铁地回应:“你们要杀就杀,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名字!”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对他下以毒手。马广才英勇就义,时年42岁。他以生命捍卫了党的机密,用鲜血铸就了忠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