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红色淮北 > 红色印记

【红色淮北】张厚义: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忠魂

发布日期:2025-10-28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张厚义,今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王店孜人。1913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少时曾入读私塾,1929年因饥荒战乱被迫辍学。此后,他进入烈山煤矿税务所当学徒,亲身感受到矿工艰苦的生活境遇。他常深入工棚,与工人们促膝谈心。相似的困难经历,让他们对黑暗的旧社会满怀愤恨,内心渴望改变命运。在烈山煤矿党组织的宣传与领导下,工人们逐渐觉醒,开展多次罢工斗争。张厚义积极投身其中,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春,中共古饶支部成立。在共产党员赵洪大的引领下,张厚义开始投身革命工作,协助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秘密串联,参与抗捐抗税及反对地主贪官斗争,逐步锻炼成为一名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1937年10月,古饶区抗敌救亡社成立。赵洪大根据组织指示,在王店孜创办扫盲夜校。张厚义满腔热忱参与筹建,不仅让出自家两间房作为教室,还亲自担任教员,甚至从本就拮据的家用中省出钱为学员购置学习用品。在他努力下,首批学员中多数人后来成长为抗日骨干。1938年春,经赵洪大介绍,张厚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徐州、宿县相继沦陷,溃退的国民党军队遗弃大量武器装备。张厚义与赵洪大带领本村青年连夜赶到宿县西北三里庄,收集一批枪支弹药,为组建抗日武装做好准备。同月,宿县教育人员战时后方服务团副团长赵汇川来到西二铺,在当地人民自卫军的基础上组建抗日游击队,张厚义毅然加入,并在游击作战中英勇无畏。6月,游击队获悉一股日军向东撤退,先后组织两次伏击。激战中,张厚义腰部受重伤,鲜血喷涌。为免被俘,他奋力滚入山芋沟中,手中紧握最后一颗手榴弹,决意与敌同归于尽。直到日军撤离后,战友才找到已因失血过多陷入昏迷的他。
同年10月,张厚义参与加古饶半峭圩孜战斗。随着宿县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主力部队,他受党组织派遣,深入敌后继续斗争。以乔店孜夜校为掩护,张厚义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党支部,组建一支40余人枪的农民自治武装——“看家队”。队员白天劳作,夜间分批护村巡逻,或潜入敌军据点侦察袭扰。他还经常带队破坏宿永公路沿线的通讯与运输设施,有效牵制了日军的行动。
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撤离豫皖苏边区,留守的宿西党员组建中共宿西秘密县委。张厚义担任王店孜党支部书记,他的家成为县委重要秘密联络点,全家全力担负警戒、传递情报和支援工作。8月,他受命潜伏草庙伪据点,任副中队长,借职务之便秘密搜集情报、护转同志。
1942年2月,张厚义调任宿东县大队二连连长兼鹤山乡乡长。为突破敌人经济封锁,他积极筹集5000余斤小麦售出,计划换购药品支援根据地。深夜送款途中突遭敌人突袭,他沉着指挥,边打边撤,最终将资金安全送达目的地。
1943年秋,张厚义率领武工队员潜入敌桃沟据点侦察,发现守敌午间戒备松懈,迅速上报县委。接到进攻命令后,他率部从正面突袭,生擒哨兵,歼伪军一个营,缴枪300余支,取得“桃沟大捷”。在随后攻打灰古集的战斗中,他率队突入敌军连部,展开激烈白刃战,30分钟后敌连长缴械投降。战斗临近结束时,为掩护战友,他不幸被子弹从鼻口射入、后脑穿出,重伤昏迷。三日后竟奇迹般苏醒。他所率领的武工队屡建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西进津浦路西豫皖苏边区。张厚义伤愈后,任宿东县鹤山区区队指导员,负责为西进部队筹集粮饷、发展地方武装。9月,他调回津浦路西工作,并于10月参加涡北、豫皖边反顽战斗,在保安山、后吕楼、龙山集等战斗中,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同年冬,日伪军联合对濉溪地区发动大“扫荡”。张厚义率部在马桥邵山一带顽强抗击,血战两昼夜。部队转移时,他主动承担断后任务,掩护战友撤离,不幸被子弹击中心脏,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张厚义烈士之墓
张厚义同志以热血书写忠诚,以生命托举信仰,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深深铭刻于人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