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导航栏 > 地情研究

古黄河对淮北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6-12-23来源: admin作者:admin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黄河干流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每逢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各条支流将大量泥沙汇集到黄河,随着水流带至下游。据统计,三、四千年内,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河道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波及的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包括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古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成4个时期:(1)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由渤海湾入海时期;(2)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3)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854)下游河道单股会淮入海时期;(4)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据谭其骧教授《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的考证,时黄河下游河道沿着今太行山东麓北流,东北流至永定河冲积扇南缘,折而东流,经今大清河北至今天津入海;《尚书•禹贡》里的大河,大体穿过今冀中平原,在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汉书•地理志》的大河,即《水经注》的河水故渎,下游流经今卫河、南运河和今黄河之间,在沧州西、黄骅县北入海。前两条河的流向,大致可以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前的河道。根据近年来地貌调查,今豫东北地区武陟—获嘉之间的郇封岗地黄河故道带,是今天地面上能看到的最早的黄河故道。从这条故道带流经河北平原于渤海湾入海,是文献记载中脱漏的黄河故道之一。《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黄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河口受潮水的倒灌,具有逆河的形象入海。

  黄河下游全面筑堤大约始于战国中期。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间有决溢,亦未酿成大规模改道。公元70年著名水利学家王景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疏浚壅塞,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和水门等措施,开辟了一条新道。这条新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一、黄河入濉,泛滥成灾

  流经淮北市辖区内有14条河流,与黄河有密切关系的,恐怕要数濉河水系了。濉河,古代大川,称睢水,鸿沟支流之一。古睢水故道春秋时源出河南陈留县西的蒗荡渠,东通相县,北转至萧县与获水相连。由相县向东并一水,古称相水,(古鸿沟)即信之濉河下游,通泗水入洪泽湖。时相城西通大梁,北达萧徐,东接泗淮,水道便利。与黄河伴生,是鸿沟这段运河把黄河引入濉河,成为源头。此后,黄河的每一次入淮,濉河无一幸免。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第一次入淮。在东郡濮阳瓠子(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决口的一次,洪水泻入钜野泽,由泗水入淮。洪水泛滥所及达16个郡,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历时20余年,“城郭坏沮,稸积飘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历至前109年才堵住决口,河复故道。到了西汉末年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河床淤积很高,已成地上河,不久之后,便发生一次大的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渡河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扒开河堤,决河东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再由泗入淮。杜充以水代兵,抵御南下的金兵,结果使黄河发生一次重大的改道。此后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了。从这一年黄河夺泗入淮开始,到16世纪中叶,即明嘉靖后期的400多年中,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出现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故中叶以后开始形成较固定的汴、涡、颍3道,以汴道(约当今废黄河,因古代汴水所经而名)为干流。明弘治八年(1495年)在黄河干流北岸从河南武陟至江苏沛县筑成一道太行堤后,北决的次数相对减少,多由南岸分流由濉、涡、颍、浍等河入淮。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今废黄河、睢河、浍河、涡河、茨河、颍河……等等都曾为黄河的泛道。据统计,从蒙古灭金至元亡的130余年内,决溢地点的就有50余处。明以后决溢改道更为频繁、紊乱。但这个时期内黄河的干流比较长时间保持在开封、归德(今商丘市)、徐州一线上。可是那时黄河干流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大致是南高于北八九尺,所以经常容易北决,灾情也很严重。故而在明代前期经常以汴道(古代汴水所经)为干流,同时存在睢、涡、颍数股并流的局面。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后经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废黄河的流向。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

  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从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挟大清河人海。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1938年6月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全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受灾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成灾严重,史所罕见。1947年河复故道。   

  二、黄河南泛,水运受阻

  古代中原水运发达、城市繁荣的景象被改观,与黄河南泛侵夺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岸有济水、浪荡渠(鸿沟)、汲水(获水)、睢水、涡水、漯水、笃马河等分流与黄河下游干流直接沟通的。南岸的分流大多是战国魏惠王(前370—前362年)时在大梁(今开封市)附近开凿鸿沟以后,形成的以鸿沟为干渠沟通河淮的水道系统,是中原地区理想的水运航道。西汉中叶以后黄河多次南决,南岸的分流受到大量泥沙的灌淤。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3年)的一次决口,造成河、济、汴(即汲水)之间长达六十年的洪水泛滥,堤防毁坏,水运阻塞。东汉王景治河以后,在新河道上全面筑堤,北岸分流断绝。南岸仍然保留鸿沟水系以便通航。六朝末年(589)时,定陶县(今濉溪县赵集乡)南“唯有济堤及枯河而已,皆无水”(《太平寰宇志》)。而汝、颍、渠(浪荡渠)、睢、涡等水之间,却因为曹魏时代大兴水利,水运交通有所发展。隋唐时代除了以通济渠为沟通东南地区的重要航道外,有时也利用颍、涡、睢等水进行通运。宋时建都开封,汴河(即通济渠)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宋王朝曾对黄河分入汴河的水源作严格控制。与汴河共分河水的渠水(魏晋以后又称蔡水)、涡水、濉水等,都因为水源短缺,久不疏浚,渐失航运之利。睢水变成无固定的水源,依靠雨量补给,“逾月不雨则竭”。可见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对其分流的危害。明代黄河下游全成“悬河”,一旦决口就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濉、涡、颍诸水因长期被河水侵夺或干扰,日趋浅狭,时通时塞。明嘉靖年间,睢河口广二十余丈(约70米),汴河(指今废黄河)口仅二十余丈。这些河流的分洪和通航能力已经大大地减弱了。

  淮北地域现存古黄河的支流有濉河、闸河、龙河、洪碱河、浍河、南沱河、通济渠。清代之濉河源出砀山县黄河故道,南流经萧县、濉溪、宿县、灵璧、泗县,至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长290公里。时势推移,自宋以后,黄河泛滥,鸿沟淤废,终因水源短缺,河床紊乱,相县水运之利不存,黄河和鸿沟不再为此河源头。今濉河上游有大沙河、湘西河、洪碱河三大支流,境内有龙岱河、闸河汇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洪水泛滥,高晋勘修濉堤,饬凤阳府知府项樟,环濉溪集镇筑堤(项公堤)以资保护,乾隆赐予“惠我南黎”慰勉之。

  闸河古名天然闸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徐州十八里屯废黄河南。南宋建关二年(1128年)因黄河下游南徙,明弘治七年(1494年)起黄河独流流经徐州夺泗夺淮期间,黄河分洪道之。据《行水金鉴》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及时降低黄河水位,分减黄水,建筑“王家山天然石闸一座,以泄黄涨,十八里屯东西两头,各建天然石闸一座。”东西两道泄洪沟,在虎山腰汇流,至毛场北入安徽省萧县境。闸下无河,黄水漫流而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闸下开河以除水患,即今之闸河,流经江苏铜山、萧县、淮北、宿县,入宿称股河,在王家闸口汇入濉河,全长72.36公里。

  龙河,清代称龙山河,源于徐州市睢宁中部黄河故道南堤,南经龙集至段园镇祁村、萧县,至段园孙土楼的刘庄北入市境。拦碱河为龙河支流,又名西姜河,发源于段园镇的姚楼东侧,河道北经姜场,南至石台镇姜大庄,故名,至石台镇蒋台湖汇入龙河。解河(沟)也是龙河支流,发源于江苏铜山县,流经段园镇北部,萧县龙城镇,于后黄桥,汇入龙河。

  洪碱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砀山县。上游有洪河及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后称洪碱河,全长19.15公里。在渠沟镇惠楼北汇入新濉河,境内长6.5公里。天然闸下洪水河南流,自徐溪口入睢。本名洪河,自坝下达徐溪口入濉。洪自洪,濉自濉,后人并称洪濉河,渐成混淆,同治年间更名洪河。据同治《徐州府志》记载,睢水故道,“即今所谓减水河也”。

  浍河古名浍水,是淮河支流。(《述异志》:“睢涣二水,谓之浍水。”《清史稿•地理志》:宿州南“涣水(误为澳水),一名岁水。今名浍水。”自河南开封东分蒗荡渠水东南流,永城西故迹久。今浍河源于河南省商丘西北曹楼,流经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镇,至九湾入香涧湖与澥河汇流。浍河为天然河道,两岸无堤防,境内自古城至黄沟口长64公里。经江苏峰山切岭入窑河、入洪泽湖,全长300公里。

  南沱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官庙。流经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县、宿县、固镇、灵璧、泗县入五河县大安集沱湖,再经崇潼河入洪泽湖,而后入淮河。商丘称爱民沟,虞城称响河,永城称巴沟河,境内称巴河,1952年定名为南沱河。1968年对南沱河进行了全线治理,在宿县戚岭子汇入新开挖的新汴河,南沱河变成新汴河的上游河段。

  通济渠,从河南荥阳的板渚越郑州、俊仪(今开封)经宋城(今商丘)、永城、柳孜、宿州、夏丘(今泗县)到泗州(现已因地震没入洪泽湖),注入淮河的运河。台湾学者陈正祥先生所著《中国文化地理》:通济渠东段,西起河南荥阳板渚,引黄河水东行,走汴河故道至陈留(今开封县);从陈留东南到宋州(今商丘市)一段,长215公里,是利用睢水河道;从谷熟(今虞城县)到临涣(淮北临涣镇)一段,长205公里利用涣水(今浍水)河道;从临涣东南,到蕲县(今宿县)北一段,借用蕲水河道;虹县(今泗县)以西利用潼水河道。通济渠从西北方向进入淮北市,往东南方向的宿州市境出界。境内全长41.5公里,与宿永公路(宿州—永城)重合。境内两岸,因河而兴的有铁佛、柳孜、百善、三铺、四铺、五铺6个集镇,沿运河平均6.9公里形成集镇1处,其中铁佛、百善、四铺自隋唐兴盛至今,为镇(乡)政府所在地,成为市域中部密集而又重要的城镇经济带。元代至元年间到泰定年间(1290~1325年),连年黄河泛滥决溢,荥阳至开封、商丘段的通济渠先行湮塞。泰定后,黄河大改道,通济渠改走北线,通济渠再度被朝廷废弃,罢江淮漕运为海运。《宿州志》卷三《舆地志》:“(汴水)南渡后渐湮。元泰定初,黄河行故汴渠,仍于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濉。而泗州之汴口遂废,汴水湮塞,埇桥亦废。”

  三、水患战乱,百姓移民

  相城在秦汉时期,处于鼎盛时期。秦为泗水郡郡治,汉为沛郡郡治,东汉辖37县203万人。淮北市辖区历史上曾有相县、铚县(临涣)、梧县、白掸(百善)、竹县(今濉溪县赵集孤山)、定陶县、涣北县、诸阳县、顿丘县、扶阳县等诸多县级建置,分别在东晋、北朝、元代时期没落,取消建置。足见水运与战事,对此地的损誉相关。

  以黄河水为源的隋唐大运河,由黄河水性决定,汴渠段早已成为地上悬渠,因此被沿线百姓称为隋堤,沿汴百姓,辈辈相传“自古黄水不过隋堤”,在黄水肆虐的隋至民国的1000多年间,隋堤成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圣堤。据国土资源局调查显示:淮北市境内平原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隋堤,其余为近代黄泛平原,其南为河间低洼平原。分布于古隋堤以南的河间平原地区,系由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所发育,质地中壤粘土,为古老耕作土壤,面积1446.16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4.75%。分布于古隋堤及其以北的黄泛平原地区和浍河沿岸,系由近代黄泛沉积物所发育,具有强石性,其中一部分有盐化、碱化现象。按距泛滥河床的远近,依次分布为砂质、壤质、粘质土壤。面积1082.84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1.01%。以历史为证,可见黄河南泛给此地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侵蚀。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发生过几次民族和居民大迁移。黄河流域汉族人民,大批流徙到长江流域或淮河以南。东晋、南北朝时,相县和萧县的南迁流民,以相县侨置南沛郡在今天长县,以铚和扶阳侨置南谯郡在今无为县。据谭其骧教授的统计,晋永嘉丧乱后,致北方平均凡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南土,前往沿江两岸的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淮阴、芜湖、九江以及淮河以南一带。移民以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居多。南移民户桥寓江苏的有26万人;侨寓安徽淮河以南的有17万人。建市初,云南相山族人曾到相城寻根。

  《晋书•地理下》“元帝渡江之后……五州及徐州之淮北人相率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宋书•州郡二》“南谯太守,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志咸实土。”

  东晋大兴四年(321年)郗鉴自邹山退屯合肥,祖约自谯城退屯寿春,其后尽失江南,淮北流民渡江者转多(《宋书•州郡志》)。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大捷,符坚败亡。黄河流域再度分裂,中原流民相率渡江(《宋书•州郡志》)。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南侵至瓜步,流民南渡江淮(《宋书•文宋纪》)。

  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流民南渡江淮(《宋书•州郡志》)。而黄河北徙之后,濉河水系周也生态环境未见改善,水患频繁。同治五年(1866年),大霈雨,塘河漫溢,秋禾尽没,灾民逃亡他乡谋生。

(作者:张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