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采煤塌陷区修复项目——东湖湿地公园风光。占地约666公顷的东湖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摄影爱好者和广大市民的好去处。
远处波光粼粼,近处杨柳依依,湖边草地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尽情地奔跑、欢笑……这是人们在我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经常可以看到的景象。许多外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东西南北都有景”的市民休闲好去处,在过去竟是“脏乱差黑”的采煤塌陷区。南湖“地球伤疤”变身生态宝库,是煤城淮北华丽蝶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我市自1960年建市以来,在为国家发展提供大量煤炭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城市周边遍布20余处大小不一的采煤塌陷区,土地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面对严峻挑战,我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做好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这篇大文章,实施复垦整地、填充造地、生态修地等创新举措,逐步探索创造了独具淮北特色的治理方案。
久久为功积极探索塌陷区治理新路径
我市现辖三区一县,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建市近60年来,已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全市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约8000亩,共塌陷土地35万亩,30多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1.5万余亩山体遭采石破坏,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达300平方公里,2009年3月,我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面对塌陷之殇,淮北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数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誓将采煤带来的“黑伤疤”治好。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并逐步探索提出了“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采煤塌陷区治理经验,被全国各煤炭城市推广借鉴。
三大类型:即塌陷地复垦种植类型、塌陷地复垦基建类型和塌陷区深水面养殖类型;六种模式:即多层煤回采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模式、浅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模式、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复垦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复土营造人工林复垦模式、深浅交错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果蔬间作复垦模式、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发展网箱养鱼和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复垦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共治理采煤塌陷地18.2万亩,总投资150亿元,搬迁村庄275个,实现十多万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近20万搬迁群众,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2009年5月25日,来自亚、欧、美、澳等地区和国内的407名生态专家来到淮北,学习复制淮北的城市生态修复经验,并在淮北向全世界发出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城市生态修复宣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积极构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新模式,探索一条路径明晰、动能强劲的转型崛起新路子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市积极思考医治矿竭城衰的“良药妙方”,找到了破解转型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大力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之路,推进城市由资源消耗型向绿金生态型转型。
“六大创新”开启“拥湖发展”新时代
绿金湖是位于我市生态走廊带的核心区,是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的中间衔接带。治理前为闸河煤田采煤塌陷区,该区域塌陷程度深浅不一,深达六七米,浅则半米多。塌陷区内污水横流,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断裂,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是名符其实的城市“黑伤疤”。实施绿金湖治理是淮北人多年的梦想与期盼。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绿金湖治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的二、三期工程,总治理规模3.61万亩,总投资22.2498亿元。为打造城市亮点工程,发挥治理效益,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把绿金湖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主题,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金中央公园。把绿金湖治理作为连接淮北老城与新城的枢纽工程,作为生态保护和谋划建设“湖文化”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核心工程全力推进。
为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建设成本,发挥综合效益,在工程实施中,着重实施以下六项创新:
实施超前式治理,探索塌陷区治理的“千金方”。即在科学预测未稳沉区域未来塌陷尺度的基础上,通过提前挖出表土、预留塌陷标高等方式进行超前治理,使治理后的土地即使在地下继续塌陷直至稳沉后,依然能达到治理设计要求,而不必等到稳沉后再治理。
突出多规合一,调准生态治理的“定盘星”。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林业规划有机结合,以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保障治理后的土地能按照规划用途有效利用。
创新融资方式,破解资金不足的“金钥匙”。我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2亿元,其中可用于绿金湖治理资金约2亿元,资金缺口高达20多亿元。市政府采用PPP项目融资模式开展绿金湖治理,通过依法招标和磋商谈判,并确定了中标人,解决了资金难题。
突出统筹推进,吹响兵团作战的“冲锋号”。即市领导是“总指挥”,各部门是“一线指挥部”,规划、国土、城建、交通、水务等多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层层压实责任,做到不重复投资,一体化施工。创新大道取土、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与绿金湖治理工程相互结合,节约了60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创新拆迁补偿方式,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大型附属物据实、小型附属物包干的补偿原则,由辖区政府负责清查,市级组织核查,形成核查报告报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拨付补偿资金,由区政府包干使用,据实补偿,限时完成,增加群众的的获得感。
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效率的“加速器”。做到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跟踪审计、跟踪测量、资金管理五分开,保证了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同时,定期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确保各环节有序推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绿金湖项目治理成效初显。昔日的塌陷区黑臭水体得到治理,脏乱差环境明显改善。治理形成的2.45万亩可利用土地中,可出让建设用地约8000亩,预期直接收益达300—50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约8万人,实现了淮北人多年的“拥湖发展”梦。形成的1.16万亩、库容3680万立方米的水域,一举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满足了淮水北调及全市战略蓄水的需要。同时,巨大的湖面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点带面”打造山水生态城市新格局
我市持续探索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新方法不断取得新突破,复垦整地、填充造地、生态修地等创新举措的实践,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生态环境,更促进了土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复垦整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我市在塌陷地治理上,始终遵循耕地优先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对塌陷深度2米以内的区域复垦为耕地,塌陷深度大于2米的区域复垦为养殖水面。
填充造地让废弃土地展现“新价值”。提起占地3000余亩的温哥华城小区,市民都知道那是采煤塌陷区填充造地的杰作。该小区就是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在荒废的成片塌陷坑上进行充填造地,平整后在表层覆盖30-40厘米厚的土层,然后再通过工程措施和生态方式恢复土地的承载功能和再生功能,逐步达到可利用状态。20层高的淮北矿业大厦建造前,因采煤塌陷,地质条件相对脆弱,无法承载高层建筑。我市采用注浆充填方式进行超前治理,彻底解决了采煤塌陷地不能建设高层建筑的难题,大幅拓宽了塌陷地的利用范围。
已经完成治理的东湖、南湖以及绿金湖,就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治理后的绿金湖,将周边的东湖、南湖、相湖、龙河、岱河等城市水系全线贯通,“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大大改善了我市的自然环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煤城”,摇身变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美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壮大了生态旅游产业,更是吸引了恒大、万达、完美等知名企业来淮投资兴业,加快了城市转型崛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