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不祥),春秋时期铚(今淮北市临涣镇)人,曾任秦国右相,辅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中国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主要事迹反映在《左传》中。
蹇叔博学多才,很有识人知人之明。百里奚,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30多岁时外出求仕,40岁时仍然是布衣一个,穷困乞食于铚。后在蹇叔的指点帮助下,几经周折,百里奚中终于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回,欲拜为上卿。百里奚却对秦穆公说:我的才能不如蹇叔的十分之一,君欲治国家,必须要请蹇叔出山。秦穆公马上派公子请蹇叔入秦,封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位皆上卿,谓之“二相”。
蹇叔的才智更见于治国方略上。他献给秦穆公的立国之道是:“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并告秦穆公说:“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撅”。
蹇叔还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听蹇叔多次劝阻,以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之子白乙丙及西乞术为副将,远攻千里之外的郑国。出师之日,蹇叔号哭而送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蹇叔哭师》。结果不出蹇叔所料,秦军伐郑无功而返,并于崤山中下晋国的埋伏,孟明视3人皆成俘虏。晋襄公听信母言,放3人归国,随即悔之,派兵追杀,因秦将子桑事前遵照蹇叔的嘱咐预留船于河上,孟明视3人方得逃回秦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战,三十六计中把这个故事列为“打草惊蛇”的范例。
后人在蹇叔墓碑文写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为蹇叔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