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淮北煤田第一钻:淮北煤田的勘探经过

发布日期:2021-07-08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开发煤炭资源、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成为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为调查煤炭资源分布情况,1955年5月,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组队进驻烈山地区进行勘探,初步获取了一些地质数据。同年6月,国家地质部华东地质局组建成立宿县地质普查队(又名濉溪队),由长春地质学院教师张秋生等人带队,在徐州以南、宿县以北,津浦铁路以西、青龙集以东的1500平方公里区域内展开11︰5万地质普查。同年8月,提交了《苏皖北部宿县、萧县一带煤田地质及区域地质报告》。

    《报告》肯定该区域蕴藏煤层的可能性,明确指出“闸河平原是一成煤远景区”。同年9月,华东地质局决定成立三二五地质队,进驻淮北地区开展煤田普查工作。当时队址设在濉溪县戴圩孜(今属淮北市相山区),下设地质组、钻探组、行政组、供应组和人保组,全队职工208人。根据宿县普查队提供的勘探资料,地质队确定1号机组首先在烈山陆庄以东打下第一眼钻孔,见煤8层,其中二叠系中的二层煤(5.43米)为可采煤。接着2号、3号、4号、5号机组相继开钻。

1955年,全队钻探进尺1722米,初步探明煤田构造及埋藏深度。1956年初,国家调集力量对淮北煤田进行重点勘探,地质队由5台钻机增加到30余台。1957年,华东地质局对三二五地质队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并抽调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全队职工人数达11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人。

    经过大规模勘探,1957年10月,地质队正式提交了《闸河煤田第一、第二、第三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肯定了这一煤层积聚地区的开采价值。《报告》认为,闸河平原约250平方公里面积内皆有煤的蕴藏,估计总储量8亿吨左右,闸河平原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1958年,三二五地质队在萧县杜集(今属淮北市杜集区)建立基地。同年,永城地质队合并归三二五地质队。当年,地质队又提交了《安徽省濉溪县、萧县闸河平原煤田第四、第五、第六井田详细勘探报告》。

    据统计,1955年至1958年,淮北煤田的勘探中,共投放资金448.81万元,完成钻探进尺19.77万米,探明煤炭储量3.46亿吨,另外,还提出远景储量43.5亿吨。1960年至1962年,勘探工作持续取得进展。至1965年,地质队提交了《安徽省濉溪县、萧县闸河平原煤田1—23井田详细勘探报告》。在对淮北煤田进行勘探的同时,地质队对其外围也做普查论证工作。

    1965年,按照国家地质部通知精神,经安徽省地质局批准,三二五地质队将淮北煤田及外围的地质档案原本移交给淮北矿务局和安徽省煤炭厅第三勘探队,总计1.18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