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砥砺前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淮北地区的治理淮河和兴修水利

发布日期:2022-06-24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治理淮河干支流

淮河干流安徽段全长430公里,曲折迂回在南北丘陵和岗地之间。淮河安徽段属中游平原地区,由于坡度陡然减缓,排洪处于上压下顶、水位壅塞、泄洪困难的境地。淮河在宿县专区流经怀远、五河、泗洪3县东入洪泽湖,淮河中游段,全长200公里。这里地势平坦,落差小,水流平缓。雨季时,从大别山区、鲁南、豫东、豫南、苏北等地汇集的客水过境,河水猛涨,加之洪泽湖水顶托,洪水下泄缓慢,溃堤破坝时有发生。

195068月,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淮北地区1000余万人受灾,3000余万亩耕地受淹,人民群众居无定所,缺衣少食。

淮河洪灾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深切关注,立即指示开展抗洪救灾和治理淮河工作7月至9月,毛泽东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工作作出批示,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0月,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发布了《治淮动员令》,动员沿淮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和支援治淮工程。随后,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成立。各县成立治淮总队,县以下大队、小队。淮北(濉溪)地区,濉溪县成立治淮总队。

淮河干支流治理是治淮的主体工程。治淮工作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组织治淮民工队伍,开赴淮河干流治理;另一方面在本地区治理淮河支流工程。

19501014日,宿县专署制定《淮河工程计划草案》。以治淮复堤为主,大力疏浚主要内河,以排内地之水,加强险工及涵闸建设,以控制、调节水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沟泄工程,以降低水位。

19508月,治淮复堤准备工作开始,勘察测量,组织动员民工,运输河工粮煤和收购烧草,12月底,运粮1.7亿斤,煤5100万斤。

1950年秋收秋种后,濉溪县按照治淮指挥部下达的淮河中游干支流复堤工程任务,组织4万人的治淮队伍,以区为单位,由濉溪县区负责人带队,浩浩荡荡地奔赴治淮工地,开始了根治淮河的伟大战役。濉溪县广大农民怀着治理淮河,改变家乡面貌,过上美好日子的心愿,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动人景象,工地上热火朝天,开展劳动竞赛,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效率。经过一个冬春的施工,到19515月,濉溪县承担的淮河干支流复堤工程基本完成。以后几年间,每年都组织民工治淮,直到1953年完成治淮任务。

兴修水利

濉溪县除参与宿县专区统一组织的内河治理工程外,还组织开展境内主要河流的治理工作。

淮北(濉溪)地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濉河、北沱河、浍河、唐河、闸河、龙岱河、南沱河、洪碱河、王引河、澥河、北淝河等,淮河支流。这些河流自西向东或自北向南流入淮河、洪泽湖。1950年春,溪河改道,濉溪县出动民工,从梁花园至帝子庙开挖一条新河,下游与巴河接通,长5.3公里,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出动民工5200人治理全长27.3公里的巴河(唐河)河段,完成土方56.2万立方米。

1950年底,以疏浚濉河为标志,淮北(濉溪)地区拉开治理内河工程的大幕。1951年3月,濉河进行第一次治理。为使濉河水顺利下泄,疏浚同时将濉河改道,自土楼乡房庄(今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土楼村)起至符离集西闸河口,开挖一段新濉河,全长30公里。宿县专署组织动员濉溪、宿县、灵璧、泗县、泗洪524万民工上工,至19516月完工,完成土方1172万立方米。治河时疏浚湘西河、龙岱河,对闸河西堤进行堵缺复堤、加高培厚。

19511120日至19525月中旬,疏浚沱河,动员民工4万人,疏浚河道46.2公里,完成土方564.89万立方米。工程直接受益100万亩,间接受益200万亩。

在疏浚内河工程中,各级政府精心组织,党团员积极报名带头上工上段,农村青壮力响应号召。工地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创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法,提高了劳动效率。治河工地上组织宣传组、读报组、民间艺人,以土广播、黑板报、座谈会、晚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鼓舞民工干劲。长长的河道上,人来车往,顶风冒雪,号声不断,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1956年,淮北(濉溪)地区完成疏浚、筑堤、建闸控制等项工程,初步改善了区域内的排水条件和农业灌溉条件,减轻了洪涝害,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