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砥砺前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淮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发布日期:2023-10-12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作淮北濉溪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农业合作化接近完成农村富农剥削基本消灭。濉溪县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建设三改继续推行为农业增产提供有利条件。1955,全县粮食作物5.46亿斤经济作物如棉花315万斤、油料431万斤、麻类89万斤等均增幅12倍。畜牧业、渔业、林业生产也较大幅度增长。

工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后企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增长。1955,濉溪县工业含手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劳动生产率提高3饮料酒、面粉等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加19倍、2倍以上。

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52年城镇职工工资实行工资分制,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实行货币工资制。人均月工资比1952增长22.3%。农民粮食收入比解放初期有显著增加。由于收入增加物价保持稳定居民购买力也在逐年增加。1955,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50年增加了207%1952年增加111.3%  

财贸工作取得很大发展。1955全县建立国营商业批发店9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24全年税收收入286.9万元,较上年上升25.12%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有了一定发展。到1956全县小学发展到413初中3高中1所。扫盲工作达到高潮全县入学群众达17.2万人。1956年,濉溪县还建立函授学校招收县内不及初师程度的小学教师参加学习。1957濉溪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和县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合并改名为县直属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学员1200多人卫生工作也有较快发展重点开展工业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卫生事业与互助合作运动有机结合。濉溪县医院住院部建成、临涣等区卫生院初具规模,增设专门的防疫站建立卫生所或联合诊所、校相继建立卫生室医疗室),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都有较大提高1956全县乡村剧团有160剧种有泗州戏、梆子戏、花鼓、坠子等。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增长较快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齐头并进

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升干群思想觉悟。1953年至1956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共举办党训班23,受训近万人。同时结合整党和各项中心工作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加大对违法乱纪干部处理力度达到教育广大党员、纯洁组织、增强党组织团结的目的。党员队伍得到发展壮大1954年至1956全县党员发展数量增加了近4倍,由2511人增至9737人。同期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也有很大发展为壮大党的队伍准备了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