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大获全胜而结束。随之,淮北人民迎来了解放。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迅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医治战争创伤,投入到恢复发展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淮海战役期间,双堆集、青龙集、李石林战场在淮北或毗邻淮北。由于国民党军采取“蹂躏战术”,扒屋、拆桥、填沟、平壕,沿途“过一庄、光一庄”,解放军修筑的工事被统统炸掉,百姓的牲畜被宰杀殆尽,房屋、家具、农具被付之一炬,战后战场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据当年参加救灾人员回忆,战场方圆20多平方公里,913个村庄,5.6万多间房屋几乎夷为平地,大地一片惨白,原村庄的位置难以分辨。战场上,战沟如网,树木烧焦,尸体、破军衣、破武器随处可见。灾民回家后没有房屋住,有的只能栖息战壕;吃饭没有锅碗,只能用丢弃的钢盔做饭。
统计显示,以双堆集为中心的战区灾情几近毁灭性,其中重灾区(房屋、粮食、家具等全部或绝大部分遭毁坏者)82个村庄、2101户、1.09万人;半重灾区(房屋、粮食、家具、树木等一部分或半数以上遭毁坏者)60个村庄、534户、3064人;轻灾区230个村庄、2635户、1.39万人。
为尽快帮助灾区重建家园,1949年1月20日,豫皖苏三专署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下设萧宿永(北战场)和宿蒙怀(南战场)两个分会,分别负责战场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宿西、萧宿、萧县、宿怀、宿蒙等地成立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各区、乡、村也建立相应的生产救灾组织。各县区全力打扫战场,医治伤病员,掩埋尸体,收缴散落的武器弹药,发放救济粮款。救济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政府紧急调拨一批物资,搭庵盖棚,帮助灾民度过寒冬。苏鲁豫皖几省支援战役余下的粮食大多用于救济。党和政府组织人员逐村逐户安置落实。据统计,双堆区(战后新建)自1948年12月18日至1949年6月1日共发救济粮5次、460万斤,领取救灾粮的农户计1228户、7371人。此外,还发放了一次性安家粮,平均每人140斤,计103万斤。同时,政府还帮助灾民搭建房屋,组织填平战壕、弹坑,修整农田,做好耕种生产准备。
为做好春耕,党和政府及时发放耕牛贷款和种子(仅双堆区就发放中州币等370万元),运来耕牛和农具,帮助群众解决耕种难题。许多地方出现互救互济、亲帮亲、邻帮邻、有帮无、多帮少、富济穷的现象,共同度过春荒。
党和政府还组织群众发展副业生产,提倡多种春白菜、南瓜、扫帚苗及早熟庄稼,发动剜野菜,补粮食不足;鼓励农民做小买卖,开展短途运输,开荒生产;专款组织群众疏沟挖渠,兴修水利。同时号召勤俭节约,严禁浪费。生产中,还掀起代耕互助的生产运动,开展生产竞赛。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积极生产,获得了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
淮海战役结束后,各级重视防疫工作,组建6个医疗队,4个小型医院,开展巡回医疗,3万多人得到有效治疗。红十字会还派来人员,给战区6万多人注射疫苗。大战之后,未发生瘟疫流行,堪称奇迹。
各级政府还精心做好抚恤工作。战役期间,豫皖苏三分区民工有100多人牺牲。各县按照豫皖苏行政公署1949年6月7日《关于民工支前受到损失和赔偿的规定》,对民工支前在前线牺牲者和受伤者给予相应待遇,赔偿损失,救济困难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