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红色淮北】淮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发布日期:2024-12-25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随后,全国各地新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淮北地区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全国各地一样,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迫害。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使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和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淮北农村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开展土地制度的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安徽全境从1950年春季开始土地改革准备工作。由于是年夏,皖北区沿淮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中共皖北区委员会决定并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受灾县以生产救灾和治理淮河为中心工作,暂不进行土地改革,推迟到1951年秋后进行。

1951年7月,中共濉溪县委召开全县土地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土地改革工作。濉溪县的土地改革围绕“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按照“前期准备试点,逐步推广,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实施。为确保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中共濉溪县委成立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同时,从各单位抽调在职干部300人,培训工作队员600人,组成土地改革工作队,派往村,指导各地的土地改革工作。濉溪县土地改革的基本方法是:先从重点突破,结合带动副点,取得基本经验后全面推开,跳跃发展,如此反复结合,分批完成。

7月15日,濉溪县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村,开始土地改革典型试验工作。首先选择地主比较集中群众组织尚不健全农村政权仍为地主掌握的张寨等村进行试点,并以大丁楼、张寨两村为重点,李楼为副点。接着又在濉溪区的戴圩、方城、龙岱、烈山4个乡进行试点。为了把农民真正发动起来,工作队成员和基层干部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层层召开斗争大会,请苦大仇深的贫雇农控诉恶霸地主残酷剥削农民、侵占土地的罪行。通过深入宣传,广大贫苦农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土地改革运动

10月,中共濉溪县委又抽调700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分别深入濉溪区11个乡、濉西区9个乡、双堆区7个乡,百善、长山、五沟、孙疃、杨柳5个区各1个乡,作跳跃式典型试验,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土地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做好准备。11月中旬,中共濉溪县委派出工作队,深入65个未土改乡镇,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工作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到1951年底,全县没收、征收封建土地37.5万亩,房屋2.5万间,牲畜3696头(匹),大型农具1万余件,粮食41万斤,全县24万名无土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和资料1952年1月底,全县的土地改革工作进入最后总结阶段。

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封建势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淮北农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民的政治热情高涨,农村基层政权更加巩固1952年底,农业各项恢复性指标纷纷达到或超额实现。全县粮食总产量4.777亿斤,比1949年增长21%;棉花总产量191万斤,比1949年增长26%;畜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大牲畜由1949年末的5.03万头(只)增加到8.12万头(只),增长61%,猪羊等家畜也不同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