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红色淮北】淮北(濉溪)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发布日期:2025-01-06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作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淮北(濉溪)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农业合作化接近完成,农村富农剥削基本消灭。濉溪县范围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三改”继续推行,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55年,全县粮食产量5.46亿斤,棉花(315万斤)、油料(431万斤)、麻类(89万斤)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幅达12倍。畜牧业、渔业、林业生产也较大幅度增长。

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后,企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增长。1955年,濉溪县工业(含手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倍,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饮料酒、面粉等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倍、2倍以上。印刷业年印刷能力1773万印,完成产值12.9万元。

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取消“工资分”,实行货币工资制。人均月工资比1952年的24.7元增加5.5元。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购买力也在逐年提升。195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50年增加207%,比1952年增加111.3%

财贸工作实现跃升。1955年,全县建立国营商业批发店9处(后撤销2处),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24个;全年税收收入286.9万元,比1954年上升了25.12%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56年,全县小学发展到413所,初中3所,高中1所。扫盲工作达到高潮,全县入学群众17.2万人。1956年,濉溪县建立函授学校,招收县内不及初师程度的小学教师参加学习。1957年,濉溪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和县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合并,改名为县直属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学员1200多人。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重点开展工业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卫生事业与互助合作运动有机结合。濉溪县医院住院部建成,临涣等区级卫生院初具规模,增设防疫站,乡级建立卫生所或联合诊所,村、厂(场)、学校相继建立卫生室、医疗室(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全县成立卫生小组、突击队(组)4856个,参加人员1.3万人。全县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各种传染病、流行病大为减少。

文化体育事业空前繁荣1956年,全县乡村剧团有160个,剧种有泗州戏、梆子戏、花鼓、坠子等。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增长较快,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齐头并进。全县成立3个电影放映队,巡回放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1953年至1956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举办党训班23期,每期约400人。结合整党和各项中心工作,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加大对违法乱纪干部处理力度,达到了教育广大党员、纯洁组织、增强党组织团结的目的。党员队伍逐步壮大,1954年至1956年,全县党员发展数量2511人增至9737,增加了近4倍。同期,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也有很大发展,为壮大党的队伍准备了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