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淮北

【红色淮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北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发布日期:2024-12-31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淮北濉溪地区的现代教育事业起始于清末民初不少有识之士筚路蓝缕使教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经费困难基础薄弱加上连年灾荒和战争破坏全区教育事业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北地区仅濉溪镇民办中学班古饶集私立新华中学临涣集私立临涣中学3所普通中学各招生1个班共有学生150教师7公、私立小学152在校学生1.57万名教职工523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10%。学校多建在过去的庙宇、祠堂简陋破败办学条件极差。全区文盲、半文盲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旧有的学校教育和资源远远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在基础教育方面首要的任务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党和政府制定了扶持、接管、改造、创办的教育改革政策。

1949年初政府积极扶持各地各类学校复课因战争停课多时的一批学校先后招生开学街上又见儿童背包上课课堂传来朗朗读书声教学秩序渐趋稳定。而后宿县专署下发通知公立学校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对原私立学校逐步改造分期分批改为公办。19519濉溪镇民办中学班迁到城隍庙正式创办濉溪初级中学1952年改称濉溪第一初级中学在孙疃集筹办了濉溪第二初级中学并把原私立新华初中、临涣初中分别改称为濉溪县第三、第四初级中学。19519在县城东创办濉溪初级师范学校。

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社会各项事业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日渐显现。中共宿县地委认识到一个文化教育建设的高潮即将到来。由此中共宿县地委发出《关于加强对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应配备称职干部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委员会的领导作用统一党的宣传政策。根据地委的指示濉溪县成立管理文化教育工作的机构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学校中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学校的政治、时事学习培养和发扬民主作风加强学校党、团工作。19535根据中共宿县地委、专署要求濉溪县调配一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优秀党、团员到学校担任领导工作全日制中学大部分建立党支部小学配有党员校长的约占半数以上19545中共濉溪县委成立文委办公室具体抓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加强对教育的领导配备得力的干部从而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在教育内容方面全区改造旧的课程摒弃反动的训导制度取消中小学党义”“公民”“童子军”“军训等旧课程建立革命政治教育增设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论、社会发展史课程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废除旧的教材使用新的教材删去反动的、落后的、迷信的内容增添革命的、健康向上的内容。在改造私塾中没有一律取缔而是贯彻新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化为新型小学。

1952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精神宿县专署决定将全地区中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学校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淮北濉溪地区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52全区有小学492在校学生6.62万名教职工2047中学428个班在校学生1412教职工126人。有初级师范1幼儿园1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