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甫,1894年出生,今濉溪县百善镇土营村人。少时读书,初中毕业考入安徽凤阳师范就读,后回百善小学任教。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陈文甫开始探索救国真理,阅读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组织力量同恶势力作坚决斗争。1922年1月,陈文甫参与创建青年进步组织群化团,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上半年,任中共百善支部委员兼中共土营小组组长。同年秋,陈文甫等人在百善召开由1000多人参加的农民誓师大会,喊出了“打倒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和“农民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会,加入农协会,才能不受罪”等口号。
1926年10月,陈文甫等人被选派到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在武汉举办的党务干部学校学习。1927年5月,根据中共宿县县委指示,陈文甫等人组织开展了同大地主的斗争。9月,中共百善区委成立,陈文甫任委员。同时,陈文甫还兼任铁佛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和广大党员坚持斗争,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当地工农群众运动得到较大发展。
1930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百善区委改为百善区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陈文甫任委员,并参加了胡楼、徐楼、叶刘湖武装暴动。暴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暴动失败后,中共百善区委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夏,中共徐州特委和宿县县委被破坏,陈文甫一边开展革命活动,一边寻找党组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淮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陈文甫积极组织抗敌救亡社,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临涣、百善相继沦陷后,他组织了一支上百人的抗日队伍。1939年6月,这支队伍与萧(县)宿(县)抗日游击大队合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独立营,约有500人枪,陈文甫任副营长,活动在宿西地区。同年8月,苏鲁豫支队独立营和宿西另一些游击队合编为八路军宿西独立大队,辖3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共800人。陈文甫任一营营长。12月,宿西独立大队被升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总队八团,陈文甫任副团长,参加了反“扫荡”的一系列战斗,并取得重大胜利。
1940年3月,为开辟苏皖边区,中共中央派豫皖苏区委副书记刘瑞龙到皖东北工作。陈文甫接到命令,率领一营二连、三连和二营的五连护送刘瑞龙一行至双堆集。八团完成护送任务后,3月16日晚上回到孙疃集西北王浅子(王浅孜)一带宿营。17日上午,国民党军第五十一军一部,途经宿县附近时,与日军遭遇。该部经过新四军第六支队八团一营驻地向南转移,日军尾追不舍,国民党军遂向新四军求援。为掩护友军撤退,抗击日军,陈文甫毅然接受请求,命令二连在王浅子以西设伏阻击日军。经过激烈战斗,友军和群众脱离危险,二连顺利撤出战斗。
当陈文甫与副营长张锡凡率领一排战士前来增援,赶到王浅子时,得知二连已经撤退,陈文甫下令回撤却为时已晚,被日军包围。陈文甫从容指挥,命令战士们据村坚守,与敌人展开巷战。在敌人火炮和机枪的猛烈轰击、扫射下,战士们英勇顽强,击退日军一次又一次冲锋。战斗持续到黄昏时分,终因弹尽粮绝,陈文甫等3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王浅子战斗消灭日伪军近百人,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激励了中国军队的抗日斗志。
陈文甫牺牲后,《拂晓报》连续发表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副司令吴芝圃、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和六支队政工会议全体同志的慰问信,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张震于3月27日撰写了题为《血战王浅子》的文章,介绍陈文甫率部援救友军和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事迹。新四军六支队政治部作出决定,将他的家乡宋庙乡命名为文甫乡,以纪念陈文甫烈士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2001年,陈文甫烈士的英雄事迹被收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革命烈士流芳千古,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