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木兰,又名汝秋、秋移,1921年生于濉溪临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自幼聪颖,性格刚强。父母对她寄于无限希望,愿她像花木兰一般成为巾帼英雄,报效国家,所以给她取名“木兰”。7岁时,汪木兰进入临涣小学读书,逐渐接受革命启蒙教育。
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临涣地区成立抗敌救亡社。汪木兰四处奔波,发动姐妹们走出家门,投身抗日,并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她们利用临涣逢集的机会,在牛市、南阁、菜市等场所发表演讲,并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剧目,宣传鼓动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5月,濉溪地区沦陷。汪木兰加入了当地抗日队伍,参加多次战斗,经受了战争的洗礼。1939年8月,汪木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汪木兰在党组织安排下,到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参加学习。由于工作需要,学习尚未结束时,又被安排回家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担任宣传队队长。她带领宣传队活动于刘桥、钟楼、铁佛、岳集、百善、临涣等地。每到一处,汪木兰写标语,作演讲,向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和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在她们的宣传鼓动下,宿西地区出现了许多“母亲送子打东洋”“妻子送夫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汪木兰的名字和她英勇斗争的事迹,也逐渐传扬开来。
1940年3月,为培养抗日根据地所需人才,豫皖苏边区党委创办抗大四分校(即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汪木兰被中共宿西县委派去参加学习。她先后担任学习组组长和俱乐部主任。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奉命挺进津浦路东,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组织上安排汪木兰在仍是敌占区的临涣工作。7月,在中共宿西县工委书记吴忠培指示下,汪木兰以在临涣小学教书作掩护,从事地下情报搜集工作。
1942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汪木兰被逮捕后,又被押着到她的去住处去搜查。幸好,汪木兰的母亲及时地将信件、枪带等安全转移出去,日军查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日军把汪木兰押进宪兵队,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守口如瓶。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汪木兰被关押一周后获释。
1945年9月,汪木兰被组织调到灵北中学工作。1946年秋返回临涣时,不幸被捕,被囚禁在宿县国民党县政府内。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汪木兰坚定不屈:“君子不夺其志。”敌人气急败坏,用皮鞭狠狠抽打,几次昏死过去又被用凉水泼醒,鲜红的血印浸透衣服,但她依旧一声不吭、不屈不挠。最终,汪木兰被判处一年徒刑。
1947年夏,出狱后的汪木兰打听到中共萧宿永县委书记田启松带领队伍活动在永城东北一带,遂深夜离开临涣,找到党组织,后被安排到苗桥进行土改工作。不久,被派到冀北干校学习,并担任豫皖苏三分区干校班班主任。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汪木兰被调到豫皖苏三分区后勤司令部工作,担任被服股股长。淮海战役结束后,调往河南郑州工作,历任河南军区军政干校政治主任、中南军政大学一分校教导主任等职。1966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