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民间崇祀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等,这些都属于自然崇拜。崇祀始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自然现象感到迷惘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人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仍在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崇拜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崇祀民俗文化现象。
一、酬天敬地
当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启发,天上诸神中也出现了至尊的“帝”,以作为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又进一步人格化,演变为玉皇大帝,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明,淮北人俗称之为“老天爷”。 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淮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一直占有绝对的多数。在农民心目中,土地神是掌管土地和庄稼的神灵。它能够保佑禾苗壮大,能够防御风雹虫害,只要虔诚地供奉之,便会获得丰收。旧时乡村建有土地庙,家中供有天地爷。在男女婚礼时,新郎新娘要大礼祭拜,俗称拜天地。
也许是因为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对人间管理不便,所以人们就说灶神是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而降临人间的,职责是维护各家各户的安宁和幸福,并监视各户人家的一举一动。淮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四)日要祭灶,据说这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奏报民间善恶,故民间对灶神甚为敬畏。人们除备办丰盛菜肴外,还要备以酒水,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人家还在供品中备有麦芽糖,使灶神口甜说好话。宿淮一带摆设供品后,将锅屋墙上旧的灶神揭下焚化,谓之“送灶神上天”,然后贴上新的灶神像。
二、祈风乞雨
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在甲骨文卜辞中,风和雨被视为天帝属下的神灵。淮北民间对风神和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一些地方建有风云雷雨等神坛,寺庙有风、雨、雷、电四神像。农村普遍有祈雨之俗。祈雨规模大小不一,遭遇大旱时要抬出城隍爷、观世音菩萨、龙王爷等偶像,设置香案,跪拜叩头,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旧时,每逢久旱不雨,乡民就要拜神求雨。把写着“大雨来了”、“要下雨了”等字样的红绿纸条,横扯在道路两边,谓之“拉码子”。有的组织求雨队伍,分别装扮“雷公”、“闪将”、“风婆”、“雨娘”、“虾兵”、“蟹将”等,抬着泥塑的龙王神象,走街串村,手舞足蹈,同时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来祈求龙王赐雨。还有的物色12个寡妇,各执扫帚1把,到村头、路塘边,边扫边唱:“扫的扫,拥的拥,三天三夜下满坑;三天三夜要不下,俺12个寡妇都改嫁。”说是龙王怜悯寡妇,就会赐雨。乡间为求雨,还多用淘井法,谓之“洗龙眼”。在井沿边摆设香案,供奉龙王神位,焚香磕头,鸣放爆竹,祷告后,下井汲水捞泥。传说洗净龙眼,龙王就会降雨答谢。此外,人们还信奉水、火神,遇有火灾则称为“火神”下界,遇水灾则称为“水神”发怒。为祈求水、火神赐福免祸,大的村庄集镇都建有“水神庙”、“火神庙”,塑有神像,供奉香案,乡民们则按年节朝拜进香。突遇水、火灾害,不分男女老幼,则日夜前往神庙焚香叩拜,祈求消灾。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祈风乞雨之俗已经废止。
三、 崇奉俗神
淮北民间崇奉的俗神有地方性的民间神,也有全国性的民间神。相山公园内的千年古刹显通寺原名相山庙,正殿原供奉的是相山神“显济王”和风、雨、雷、电四神像,相山神就是当地的民间神。临涣古镇历史上有十八庙,供奉的大都是地方性民间神。淮北民间对华佗、关羽、汉高祖、孔子等十分崇拜。乡村集镇多建有“华佗庙”、“关帝庙”等,塑有其像,供设神位。淮北人崇拜关帝,乃是因三国历史人物关羽是扶危济险的英雄。善男信女们来关帝庙焚香求签,求卜内容包括婚姻生育、建房置业、患病求医、出外谋生、平安运气等。人们除年节进香外,各地还定期举行庙会,盛况空前,善男信女们前往祭祀者络绎不绝。
四、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淮北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旧时淮北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家家对祖宗都十分崇敬。先人亡故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以此超度亡魂。富家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祖先牌位,四时祭祀,遇节日全家老小都要在牌位前焚香叩拜,遇有灾祸或不吉利之事都要在灵位前祈祷。餐前都要在灵位前放置碗筷,谓之“餐餐祖先先吃,可保阖家太平”,大户人家多于祖坟周围栽种松柏,立碑建祠。每年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日大祭之日,置“三牲”礼品,家人齐集坟地,举行祭奠仪式。平常人家无祭祖仪式,多于节日备上香烛供品,在家饷祖,或到祖坟前跪拜。建国后,封建迷信被明令禁止,一些丧葬祭祀陋习已经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