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信仰
淮北市民间宗教信仰主要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4种宗教。其中基督教徒人数最多。
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本地,年代无考。汉代,佛教信徒就在濉溪县境置土地,建寺庙,塑神像,开展宗教活动。唐代建佛教庙宇8所,宋代建寺庙7所,明代建寺庙50余所,清代及民国年间,又增建许多庙宇。据民国35年(1946)统计,濉溪县尚存大小佛教寺庙、庵堂94所。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掀起反封建迷信活动,大小庙宇被扒砸大半。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庙宇改建成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分幸存的寺庙被毁坏无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活动在淮北一些地区得以恢复。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传入濉溪县,先后建立教堂5所,均属宿县天主教总堂管辖。濉溪天主教堂先后有柏主教、麻神甫、纳神甫、兰善铎神甫、倪神甫、李复堂主持教务。先后发展教徒2369人。民国37年(1948)元月,濉溪天主教堂遭盗匪洗劫,宗教活动一度中断。1950年,教堂改为学校。清光绪十九年(1893),张乃公等10人前往陈大湖涯邀天主教传教士去张另圩孜设立教堂,设男女天主教堂各1所,房舍80余间。共发展教徒3000多人。每逢星期日,四乡教徒到教堂过“主日”。1952年,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堂关闭,宗教活动停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季,临涣人周小到张另圩孜天主教堂邀神甫去临涣集设立教堂,建教堂91间。先后有法国籍、意大利籍等传教士来此传教。教堂在周围村庄和集市设有34处传教点和聚会点。1950年初,政府为了防止有人借宗教进行破坏活动,关闭了教堂。1983年,临涣天主教开始恢复活动。200多名信徒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活动,市、县、区有关负责人前往祝贺。被占用的原教堂房产交教堂所有,周围村庄又开始设立聚会点。
基督教 基督教于民国13年(1924)传入。始于濉溪老城境内,由宿县基督教总会派遣山东潍县徐廷谨、卜淑珍夫妇到濉溪传教。相继建造了临涣、朔里、杜集3处教堂。至建国前夕,有教徒600多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督教活动一度受到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堂全被查封或占用,一切宗教活动被禁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宗教活动逐渐开始恢复,原教堂交还基督教会使用,信仰者纷纷入教。
伊斯兰教 开斋节又称“大尔德”、或“尔德·费特尔”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这个月里,伊斯兰教教徒在东方发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这一天,要沐浴盛装,上寺礼拜,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又叫“济贫节”。人们走亲戚,拜邻里,互相问候。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欢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二、神灵信仰
民间神灵信仰源始于远古。天地信仰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它实际上是一些自然神的综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神。淮北民间确实供 奉着一位天地爷,但它没有专门的庙祠,只在过年时,从市面上买一张木版天地神画,上有天公地母和一班人马,中间有一个牌位,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人们把它贴在屋檐下,有时只有黄表纸写一个天地神们,以示尽心。再在两边贴上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横批是“天地神位” 。下边置供桌、放香斗、摆供品,焚香点烛而祀。
民间还有一系列俗神为人们所信仰,如福禄寿三星、喜神、财神、门神、龙、送子娘娘神、谷神等。灶君俗称为灶王爷,是淮北民间最普通的神,它至少具有这样三种职能: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二、司职命运;三、监察善恶。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将它供在家中灶头,腊月二十三上天时,香火糖稀为之送行,大年初一再把它接回来。
淮北民间普遍认为阴间是鬼的居所,并构筑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管理机构——地藏、城隍、阎王、判官、牛头、马面、无常、小鬼、孟婆等,实际是人间政权机构的摹仿。民间常用阎王、地狱来教育人,劝人为善,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六道轮回。在民间,鬼魂信仰比神灵信仰的影响更深更广。
在社会人神信仰中,有关羽、二郎神、东岳大帝、孔圣人、姜太公,这都是中国普遍崇拜的人神。在民间巫觋的神龛里,魏征、唐僧、孙悟空、薛仁贵、樊梨花、赵匡胤、杨宗保、穆桂英、包拯、济公等,也都是座上神灵。此外社会上百工技艺也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是行业神。行行有神。既有一行多神,也有多行一神。行业神是社会分工在神祀上的反映。所供神灵,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或传说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