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淮北地区一般男子十六至三十岁,女子十四至二十岁,皆达到约定俗成的结婚年龄。在礼教的熏陶下,大多数青年男女,均都循规蹈矩,遵循着礼法的规定,定亲、迎娶、拜堂、入洞房、生儿育女……并习以为常。婚嫁礼俗,境内各地大同小异。
称谓
旧时未婚男子俗称“童男子”,未婚女子称“黄花闺女”。结婚叫花烛、合卺,有“洞房花烛夜”一语。介绍人叫媒人、冰翁、月老。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夫称妻叫内室、内人、拙荆。妻称夫叫夫婿、郎君、夫君。初结婚夫妻叫结发、原(元)配,后娶妻叫续弦、继室,女嫁伤家男子(妻死)叫填房。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旧俗,未婚夫先亡,未婚女子居家,称望门寡。夫妻解除婚姻关系叫离婚。未婚女子跟人跑叫私奔。男子婚后到女家过叫入赘,或倒插门。
夫称妻子的兄弟为小舅子,姐妹为小姨子。妻称丈夫的兄为大伯哥,弟为小叔子。小孩叫舅妈为妗子,叫外婆为老娘,或姥姥,叫外公为外爷爷。嫁出去的闺女随婆家姓俗称“老李”、“老刘”等。
说媒
旧时,一般男的十八九岁,女的十六七岁就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婚姻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要门当户对,不见面。俗说“一家女百家求”,一般都是男方老的有意,请媒人去女家说合,也有女家求男家的。更多的是亲戚朋友了解的,觉得两家小孩怪合适,便两头说拢,撮合而成。有会做媒的,即使男女双方开始不太愿意谈,但经媒人的里外合后,最终定婚的也不少,因此俗语说:“最怕红娘劝。”男家父母即请媒人持年庚帖子并携带礼品至女家提亲,要女子“生日”,谓之“求婚”。女家同意后即将庚帖留下,并把女儿的年庚八字交于媒人带回,以便请算命先生占算二人是否相克、吉利,是否合婚。萧县、砀山一带叫“合年命”,迷信色彩很重。
期间,两家托人相互了解,谓之“打听”,如小孩长得咋样,过的是否殷实,家庭为人式道如何等,双方家庭还互派女眷前去相看。
早时也有男方或女方自觉形象差,从说媒时就开始找潇洒漂亮的人代替,直到洞房挑开蒙脸红才真相大白,闹过不少笑话。古书、古戏上多有记载。
过启
男女年庚八字占算合婚,双方同意结亲后,男方即可向女家“过启”。择定吉日,遣媒人持年庚帖子,带丝带2副(带子之意)、针2包、红丝线2团、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至女家,以示诚意。泗县一带上等人家行聘不具箱礼钱财,只备大糕十条,红布数尺;中下等人家则兼具服饰和钱财。萧县一带将首饰放在小红匣里,里面并放几个枣、栗子,取“早立子”的谐音。富有之家聘礼很重,多为贵重首饰、绫罗绸缎及礼金,以显富裕和阔绰。女家收下聘礼,第一次假意不回。过几天,待媒人去第二次后,才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另写“回启”,以示允诺。订婚之日,男女家各备酒席宴请媒人,以答谢奔走之劳。
婚事兴给媒人送大鲤鱼的,多由男家送。过启送的大鲤鱼,女家留够后是媒人的,算是酬谢。讲究的,另请媒人吃酒数次,并终生感谢。所以,爱开玩笑的人一见媒人来说亲,就喊:“大鲤鱼又浮水了!”
启贴
旧时启贴是男女双方作亲的重要信物和标志。民间虽多为口头传达,但也有不少人家郑重其事,用书面启贴。男家给女家去的启写:“冰言许结,××(两家姓氏)之好,金诺恭迎,鸾凤之书;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字句。女家的回启写“冰言即合,二姓之好,金诺永结,百世之荣;兰桂同荣,山河永固,阴阳定位,地久天长”的语句以示心诺,有的男家写“久仰:山计常怀,附翼之心;幸承:冰言克随,登龙之愿。某月:敬修鸾笺,咸享庆会”。女家的回启写“昨聆:冰言深慕,西秦之盛;今蒙:月老得择,东坦之贤。某月:谨答尺牍,长命富贵”,等等。这里的“冰言”,指媒人的话,“金诺”即亲家愿意。
看日子
过启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进行“推算”,择定迎娶吉日,俗说“看日子”。大都选择二、四、六双日。喜日再好,比不上美好的季节。淮北农村,娶妻嫁女一般选在初春、深秋。喜日暂定后,用红纸写上书帖,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之后,双方家中便忙于筹备结婚事宜。男家备新房、刷新床,置衣物(套被、褥子、枕头),并约好鼓乐、彩轿等,但主要是给新娘做红衣(谓之“上轿红”)。红衣的多少一般量力而行,富乡富户多些。有的女方狮子大开口,向男方索求丰厚的“红衣钱”(甚至影响到婚后双方的感情)。
贫寒的男家做不起红袄,就租轿上的。
如到喜期不能备齐,可以改日子。
鼓乐
鼓乐是民间为红白喜事吹奏的专业乐队,俗称“唢呐”、“响”,一般由8人组成。掌笛(吹唢呐)1人,笙2人,银锣1人,镲锅(带鼓板)1人,其余是唱的,舞蹈的。七忙八不忙。乐器中,二胡唱歌曲,板胡唱梆子戏。梆子戏里有《打金枝》、《撕蛤蟆》、《铡美案》、《辕门斩子》等剧目;泗州戏里有《喝面叶》、《休丁香》、《王三姐》等唱段。办红事,头天上午到男家吹,响一中午,下午到女家,第二天跟轿返回。喜事多用“凡”字调,奏《百鸟朝凤》,喜闻乐见,源远流长。
花轿
传统的接新娘,一般用花轿迎娶。花轿用楝LIAN木制作,寓意“恋子恋孙”。轿有八人抬,四人抬,两人抬三种。富贵人家多用八人、四人抬大轿。贫寒人家则用两人抬的青布小轿或红轿。花轿用大红花布做轿顶,背面糊有用筛子糊成的八卦图,图上插着用金纸做成的箭头,用以镇凶邪,除恶煞。迎嫁的轿身贴喜轿联,内容多寄托避邪、祈吉、求子的心理。接时贴上联,回时女家补下联。有的地方还有在轿杆上插4只红灯笼的习俗。
过轿(送红衣)
淮北人为求吉利、喜庆,新娘嫁衣多为红色等艳丽的服装,俗称“红衣”、“上轿红”。迎娶的前一天,男方派人随喇叭、轿给女方送“红衣”,谓之“过轿”。红衣用皮箱盛放,与新娘上头(即上妆)用品一齐送到女家。送时,在箱中置放一定的彩礼钱,即“压箱钱”。
都知道女方这山把着那山高,送后还要再问问女方还有什么要,缺什么东西要补的,实际是客套话。
新房
男孩拜堂娶亲,用堂屋、东屋、西屋哪间,由生辰八字决定。男家没有新房又急于结婚,可向本家有房子的临时借房,叫借娶。人家当然乐意,意思又有新人进门了。女儿出嫁就得从自己屋里嫁出。要是无依无靠,有的在村外,或半路的桥上。现在竟有许多姑娘从婚纱化装屋里嫁出去的。称为“借娶不借嫁”。
滚房压床
娶亲前一天,男方找个四五岁以下的小男孩,放到新房床上蹦跳一番,叫做“滚房”。“压床”,亦称“童子压床”,一般是男家找两个健康活泼、模样俊秀的小男孩陪新郎在新房的婚床上睡一夜,讲究点的最好是两个孩子肖龙或肖蛇,或与新娘的生肖相合。说“滚房”或“压床”,新娘子婚后会生有白胖的男孩。
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彩挂红,贴上喜对联,族人家门上也贴上红“喜喜”字。喜联写“共结丝罗山河固,永偕琴瑟地天长”,或“携手同行结婚礼,并蒂常理开莲花”,或“欣见牛郎步鹊桥,笑看织女渡银河”,或“洞房花烛三星照,金榜题名万世昌”,等等。
鼓乐、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有一男孩压轿前往,后面跟着两个抱鸡(“鸡”、“吉”谐音)的。抱去的是只公鸡,回时女家送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轿杆上挂猪肉一块,谓之“离娘肉”(猪肉返回男家一小块,不许用刀割,必须用手拽,事先留有刀口)。富豪之家还备有三洋枪、对子马、金瓜钺斧朝天蹬,鸡鸭鹅笼高提灯等。
迎娶路线不重复。如果两家轿子在路上碰上了,都想占上风,东为上,抬着轿子飞跑,占据上首位置。两家离得较近的,轿子往往围着村子绕一圈,煞是好看。
待嫁
女子出嫁前一两个月,一般在家做针线,不出门,闷得皮肤白白的。出嫁前几天,嫁女则少吃饭食,谓之“饿嫁”。母亲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人生事端。过轿那天,女方亲朋都到女家送礼,俗称“添箱”。晚饭后,男方来的唢呐鼓乐齐奏,至中夜。
嫁妆
嫁妆指女家为嫁女陪侍的东西,如桌、椅、条、凳、柜、橱等,被、枕巾、水壶、茶杯、镜子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须凑个吉利数,多为巧4件,巧8件,巧13件。
大户女家有钱,担心女儿年纪小,婚后生活不习惯,还有陪侍老妈妈(保姆)的,侍侯嫁女,一月半月再回去。
发嫁
次日凌晨,一般辰时左右发嫁。出嫁女子梳妆打扮,穿上“上轿红”——大红衣裤,红布蒙头,谓之“上头”。一般由舅父与兄长发送嫁。新娘上轿时脚不沾地,由女方兄长背上轿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轿前上轿的,避免带走娘家的泥土,俗信“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娘家的好运气。轿门关上后,嫂子端来一碗面水泼向轿腿,俗谓:“泼出去的水,嫁出门的女”,期盼嫁女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家送给轿夫“上轿礼”,免得轿夫迟迟不发轿。轿起登程,鸣炮奏乐,新娘则嘤嘤啜泣,表示对父母的依恋之情和孝心,以及眷念哥嫂弟妹的和睦相处。女之兄弟两人随轿左右送行,谓之“押轿”,让轿子行稳。送亲,送出庄,方回。陪办的嫁妆抬着一溜排开,跟随其后。嫁妆上都贴有红色剪纸的喜字,盆桶器皿一类的盛具不能空着,里面分放一些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荔枝、石榴等“喜果”,寓“早生贵子”之意。沿途遇村、桥、庙宇、岔路口则燃放爆竹驱邪。
发嫁时,发现围观的人较多,主事人便高喊:“穿重孝的、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远离现场,免得方其一家,运气不好。”
传席撒帐
是迎亲礼中的一部分。花轿来到男家村前,放炮迎轿。轿至男家大门前,给新娘“下轿礼”。新郎朝轿三揖(谓之“拜轿神”)后,新娘由女嫔扶出轿,叫“架新人”。有数对小女孩手抱一红布扎盖的团瓶,碎步前行,称“添胭粉”。接下来,“胭粉客”引路,缓缓走在席子、红毡之类的铺垫物上,脚不沾地。贫寒之家多用席子,官宦多用毡褥。因为席、毡不够长,需人前后传递,称为“传席”。在这过程中,全福人(所谓“全福”,就是夫妻俱在而且儿女双全)或男家兄长(有的专由老表)抓着盛放在竹筛中的红枣、花生、核桃、栗子、杆草等物不住往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谓之“撒帐”。
拜堂
亦称“拜天地”,作为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由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一般在堂屋或正房前等特定地点举行。拜天地时,案桌上燃点香烛,除陈列祖先牌位或遗像外,还摆上木制的或柳条编的升或斗,内放五谷杂粮及花生、栗子、红枣,蒙上红纸,上插一杆秤,等等。拜天地开始,燃放鞭炮,鼓乐齐鸣,乐止,司仪喝令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随掌礼人喊令开始跪拜。口令多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喜庆气氛达到高潮。旧时重男轻女,女人一辈子只此一次占上首。
合卺
新郎新娘同饮“交杯酒”(又称“交心酒”、“合欢酒”),大致有几种形式:一是同杯酒,即新郎新娘共饮一杯酒;二是换杯饮,由一人左手执杯给右首的新娘,新娘右手执杯给左首的新郎,二新人同时各饮半杯,之后交换酒杯再饮;还有是牵线饮,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中,新郎新娘同时端起酒一饮而尽,或者交换酒杯再饮。这是新婚夫妇第一次在一块饮酒,一般都有众人围观嬉闹,气氛相当活跃。
坐帐
“拜天地”后,领亲人分持花烛将新人导入洞房。临时在洞房墙上挂上一盏用植物油点燃的油灯,称为“长命灯”。一会儿,会有人上去拨亮,边唱道:“拨拨灯,拨拨灯,来年生个闹人精”。新娘端坐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新郎上前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心酒。
分大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同回案桌前,依序向长辈一一跪拜。姑、姨受头拜,拿头礼。所有受拜者均送给“磕头礼”,称为“分大小”。礼毕,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酒宴
安排酒宴是办喜事的主要工作。一直到现在,乡村还都是自家买菜,请厨子。厨子一到,就给开刀礼,多少不限,并送两条毛巾。支锅,买菜,赁桌子。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为拌面过油,俗为“油炸面粘”。一般乡村没有炒菜。一律合碗席,三顿停,盖着蒸。红事情,好的制十个盘子八个碗,也有八个盘子八个碗,称二八席;后来逐步发展,又加四个炒碗、四个大件,称三八席。盘子多是四荤四素,如猪肝、猪血、炸酥鱼、热豆腐,凉调藕片、菠菜、豆角,萝卜、绿豆芽都有;碗为整个的鸡鸭鱼肉,另加粉丝、丸子、海带之类,最后上个鸡蛋汤。男家的婚宴,过去是三顿饭,头天中午一顿,娶亲那天早、中各一顿,以中午的那顿饭最为丰盛。女家一般两顿,头天过轿一顿,第二天发嫁早晨一顿。
酒宴上,新郎新娘挨桌挨个给客人敬酒。俗话说:“喜酒不醉人”,新人端起来的酒,不能不喝。找清的实在不能喝的长辈,免了也就算了。有脾气欢的亲友,早已喝了八九分,被新人最后一灌,烂醉如泥,闹出不少笑话,为喜事平添气氛。
拜堂中午,新娘得吃一碗鸡蛋面。并给送新娘的小姑娘专预备一桌饭,上档次,新娘陪着吃,但自己不动筷,招呼客人吃,桌上放四个菜后便可离去,说是“新娘一动筷,家产减一半”,有说“新娘动筷,福减一半”的。这顿饭要给厨子钱,多少不限,称“茶如意”。
狗肉好吃名声臭,上不了大席面。
开脸
酒宴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将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早立子”。之后为新娘“开脸”,就是为新娘美容,如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等,意为“别开生面”。妯娌们用红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妯娌嬉笑玩闹,煞是有趣趋。“开脸”表示女子已婚,一生只举行一次。
闹洞房
古称“谑亲”、“戏妇”,俗称“暖房”、“闹房”、“闹新媳妇”、“戏新郎”等,特指新婚当夜在新房内举行的以戏谑新娘、新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庆贺形式。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能驱邪避祟,保佑新郎新娘婚后生活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宾客、亲友、邻里、村人,特别是表兄、表弟、表侄,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均可参加闹房,乱,谓之“新婚三日无大小”。如故意念一些拗口的诗词、歌谣,让新娘学着念,或出上联要新娘接下联等。新娘不能令众人满意,就会被罚糖果饼食或酒。或让新娘讲一些具有性的隐喻的谜语或笑话,使她难以出口。有的闹房,要新郎新娘做出一些动作来,像当众拥抱、接吻,或接近于此的事,如将一根筷子放在油瓶里,只露出一点头来,要新郎新娘用舌尖将其舔出,或吊起一只苹果,要两人同食等等,花样百出。也有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使新人不堪。甚至直接对新娘百般戏谑,动手动脚。
听房
闹房活动的自然延续是“听房”,即贺婚的亲友散去,新婚夫妇闭户休憩后,又有人悄悄转回,躲在窗外窃听或偷窥房内动静,以新婚夫妇的语言动作甚至于性行为取乐谈笑。一般情况下,听房以新郎的表嫂子等女性眷属或表亲男性朋友为多。更为出格者,还有乘人不备潜伏在婚床下听房的。非常喜闹。
有的深宅大院,外人进不去,或刮风下雨无人听房,长辈便拿一把扫帚靠在新房的窗户外当作人。趣味讲究。
认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一早拜三朝,即新郎新娘由妯娌们(大多是近房老嫂子)领着陪同去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也叫“烧喜纸”。回来后嫂子领着,拿块二尺见方的红布,铺在家族长辈的堂屋当门磕头问安,受拜者均须给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讲究的人家,溜门子磕头,一房人家家都磕。其意义在增进新娘与男方家族成员之间的了解,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晓知回门日期。回门见到爹娘问起时,好说婆家门户大,人头胜。稀里湖涂几乎拜了半个村。
新娘在新婚二日或三日后入厨房做饭,洗手做糕汤。
宿县一带第二天,女家由两辈人当“油客”,前往男家看望。
回门
婚后新郎新娘同去拜见岳父岳母或女方亲友,有的带些粉丝、糖果、点心等礼品,谓之“回门”。旧时在大年初四回门的多。慢慢地,三朝后,就有新郎、新娘在婚后第六天,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和三亲六戚及八方朋友。新女婿的宴座必须设在正堂首席上坐。饭前女方弟弟给姐夫端洗脸水,姐夫须给小舅子掏钱。午后则回,不在娘家过夜。娘家给女儿带上一块圆饼馍,说是给婆婆吃,堵住嘴,日后少嫌弃,不要比鸡说狗。
回门婚俗,从新娘方面说,表达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对新郎来说,除感谢岳父岳母恩德外,还有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的意思,带有认亲的性质。
现在社会交流广了,发达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后两天三天就有回门的。
接“天”
女儿出嫁后的一月内,娘家弟兄要去接几次,称为接“天”,亦称“接对月”。有接4天的,6天的,9天的,18天的。一般早晨去,中午接回,下午送。嫁女不在娘家过夜,男家一月不空房。路远的,弟兄头天下午就出发,在男家附近住一宿,赶在第二天早上到。嫁女头天回不来,也不能在娘家住,途中找个亲戚转个弯或住旅店。男家要预备像样的一顿饭招待来客,有盘子有碗。接头趟一般六个盘即可,后面马虎一点也无所谓,实际就是自家弟兄。
分家
分家时,父母要给买锅碗瓢勺,置新灶。一般水锅挨着大锅,锅门不能朝南,意思是烧的难,吃的难,难做饭。只有庙里的和尚支锅门朝南。要刷新房,留燕路,祈望“燕子不进愁门”。选好日子,父母买上很多菜,儿媳妇锅上做饭,婆婆烧锅,一家人吃饭庆贺。
乡下,父母要分米分面分田地等;城里,要给一定的生活费。旧时有的还立有分家单,颇有趣味,上写:
兄(弟)〇〇〇等父(母)去世,勤惰不一勉强同居,恐生嫌隙兄弟商议请到亲族将祖父所绩遗以及置田产,钱财树木器具等项搭配均分。遂条开载明白阉分之后,彼此照单管业各立门户永无争差立分单以各存一纸为据。
无论城乡,青年人婚后都要和父母在一个灶上同吃一段时间。往后,城里人因工作关系多嫌不方便,乡下人因各种原因(大多是兄妹多,妯娌间不好处),便另起炉灶,分家单吃。开伙的那天,请亲朋好友来吃头顿饭,称为“燎锅底”。
以上系淮北境内婚嫁旧俗之大略。此外,境内还有其它婚姻杂俗。
童养媳
俗称“团儿媳妇”。旧时,穷苦人家将无力抚养的童年女孩许给人家为妻,因年小不能举行婚事,故养在男家。在婆家大多受姑婆虐待,过去有句民谣:“千年古路淘成河,团儿媳妇熬成婆。”待女孩长至16岁后,便完婚,谓之“圆房”。新中国成立后,此俗禁绝。
纳妾
旧社会,有钱有势的男子,多有三妻四妾,原配妻子叫“正室”,住正房(堂屋),所纳之妾称为“偏房”、“侧室”、“姨太太”、“小老婆”,住东西厢房(侧屋)。建国后,蓄纳妾被视为犯法,被彻底铲除。
续弦(填房)
男子妻子亡故后再娶,称为“续弦”,俗称“填房”。旧社会,男尊女卑,男子续弦多娶黄花闺女,女夫亡故后再嫁困难,俗称“寡妇改嫁”。
寡妇改嫁
旧时,寡妇改嫁倍受谴责,认为有失贞操,会受到婆家刁难、凌辱,连各式礼仪也不能使用,如不能坐轿,不放炮,不宴请宾客等。还有的被公婆转卖他人,如不从则遭抢亲。
招女婿
旧称“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上门女婿”。有女无男孩之家,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故招婿为子。应招为婿者多被人歧视,特别是女家父母亡后,女方叔伯多给予刁难,无法继承家业,有的甚至被赶出家门。
娃娃亲、指腹亲
旧时,男女初生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双方父母即做主定下了亲事,称为“娃娃亲”。民间有些人家由于两家交情深厚,儿女尚在腹中,双方父母就给他们定下了终身,称为“指腹亲”。要是双方生下来是同性别,就认干亲。
亲上亲(同姓亲)
本来男女两家已有血缘关系,再让两家的子女结婚,就在血亲基础上再增加一层姻亲。亲上亲男女要同辈。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结婚,叫“表亲婚”。娶舅的女儿叫“侄女随姑”,娶姑的女儿叫“姑舅还乡”;姐妹之间儿女订婚,叫“两姨亲”、“姨表亲”。《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就是“姨表亲”,如和林黛玉成婚则为“姑舅还乡”。亲上亲可使家庭财产由有血亲关系的人继承,不落外人之手,富贵之家常用亲上亲巩固扩大自家的势力。贫穷人家愿结亲上亲,主要是因为两家男女情投意合。小时侯走亲戚相互认识,留下好印象的。两家亲戚一直要好,知道是过日子人家。亲上亲的缔结,违反科学,所生的孩子多患呆傻等疾病。新中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两换亲(三换亲)
两家男子因家贫或其它原因无力娶妻,又均有姐妹未嫁,则互换成亲,称“两换亲”。这种婚姻多不遂心愿。为此哭闹者甚多,有的则以死抗婚。后来有聪明的媒人为避免节外生枝,同时想吃三个大鲤鱼,又找了一家,叫三换亲,可谓一箭三雕。此俗渐除,但未绝迹。
包办婚
男大女小,男有身份,双方年纪悬殊较大,或男残疾、呆傻,身患难以治愈的疾病但家境富裕,女的不心肯,父母包办。
买卖婚
人贩子,把女的骗出来,高价出卖。旧社会这种情况较多,多卖给青楼为妓女,古书上多有记载。前些年,四川一些山区,生活穷困,有人以出外打工为名把那里女子骗出来卖给淮北农村的一些未成亲者男子。
娼妓
娼妓是一种畸形的男女关系,是一种完全以金钱为基础的特殊两性行为。旧社会,娼妓横行。公开挂牌接客者称为“明妓”。明妓操业日久,便在家私自接客,称为“暗娼”。建国后,明妓暗娼皆被取缔过。
近年来,一些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某些暴发户和官场上的新贵为逃避婚姻法,在外包养二奶,甚至生儿育女。有的宾馆、浴室、娱乐场所、火车站附近等,卖淫嫖娼又有抬头。
寡春年
民间有“寡春年”结婚不吉利的说法。即当年无立春不宜结婚,亦称“瞎年”。“寡春年”的出现,是两种历法的“时差”造成的,每19年里会出现7个没有立春节气的“寡春年”,也会有7个双春的年份。双春年被认为是“好年”。俗云:“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为图吉利,许多新人选择双春的年份结婚,形成“热婚年”。
新喜
辛亥革命后,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结婚时拟定婚礼程序,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为主婚人,媒人为介绍人(有时虚拟),司仪人按礼程进行。新郎穿新制服,戴礼帽;新娘顶披纱,穿旗袍,两人胸前佩红花,并肩而立,向主宾脱帽鞠躬。礼成后,散发喜糖、喜烟,宴请宾朋。这种文明婚仪,在城镇少数知识青年中流行,普通群众仍沿袭旧俗。
辛亥革命后,曾一度出现送房程序,安排两年轻的伴郎送洞房时伴唱,送房两人同喝一杯酒。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及“童养媳”、“纳妾”等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位工作人员率先移风易俗,实行恋爱婚姻,订婚自主,不择生时,不要聘礼,双方到民政部门履行结婚登记手续,举行简单仪式。但由于传统婚姻观念和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农村大多还是强制与自由结合的半自主婚姻,即媒人搭桥,父母作主,当事人点头。60年代,青年男女效法外地,实行“旅行结婚”、“集体结婚”,不宴宾客。现时,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早已普及。很多人是靠父母、亲戚、同学、好友、老师、师傅等人的介绍或工会、团组织举办的联欢会、游艺会、舞会、茶话会相识相恋结婚的。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征婚和婚姻介绍所寻找恋爱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
建国初,物质匮乏,青年男女只要感情成熟,往往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有的知识青年结婚,邀请亲友吃点喜糖,无所谓婚礼。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而讲究感情。60年代,盆桶家具乃至衣料棉线要凭结婚证才能适量供应,以敷喜事所需。70年代以来,农村逐渐出现女方索要彩礼的不良风气。什么“毛头羊、盖子猪,三转一响大瓦屋”,“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还有“过河干”(的确良等化纤衣料)等等。后升格为“四礼不缺塞手中,三间瓦房有电灯”,四礼就是见面礼、优质衣料、上车礼、下车礼。80年代,女方要求男方准备电视、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家具等大部分甚至全部结婚用品。农村的嫁女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什么“两棚楼,四合院,打轧井好浇菜,不与老的一个院。”这话也不是不孝顺老的,是说现在条件好了,想单住,图利索。有的男方事先将一些大件新婚用品送至女家,权作女儿出嫁之日的嫁妆。有的还要求男方送数额较大的人民币。城市,青年男女互相攀比,要求越来越高,婚事开支名目繁多,费用节节攀升。当前,婚房、喜宴已是“老礼儿”,首饰礼服、婚纱照,包括婚车、摄像等在内的婚庆服务和蜜月旅行成了结婚过程中的重要开支。婚宴规模越办越大,少则二三十桌,多则四五十桌,甚至上百桌,迎娶车队由以前的一两辆,增至四五辆,近年有的十几辆,几十辆,而且一色的高级小轿车,组成长蛇阵似的迎娶车队。结婚全套费用在5-8万的占相当比例,10万元以上操办一个婚事的也不乏其人。说明群众生活日渐富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多数新人往往工作不久,手头积蓄有限,大操大办所需开支几乎都是父母多年的积蓄,甚至是他们的“养老钱”。目前,妇联、文明办、工会等社会组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引导举办集体婚礼、旅游婚礼、植树婚礼等,既隆重、热闹,又喜庆、节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现时,婚礼多选择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举行,新人在饭店准备酒席招待亲友。席间,新郎、新娘向来宾依次敬酒,客人和长辈们回说祝贺的话。宴后散发喜糖。而且内容、习俗呈现出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特点,如赠送结婚戒指,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设置伴娘,拜堂后新郎抱(或背)新娘上楼进洞房。汽车(轿车)迎娶已成为普遍现象。迎娶汽车漂漂亮亮,喜气洋洋,车身上缀满鲜花,车窗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称为“花车”。花车在大街上疾驰而过,吸引行人驻足观望,成为一大“景观”。还有的追求婚礼的新颖独特,以给宾客及自己留下难忘的记忆,以三轮车迎亲,长长的三轮车队在街市缓缓驶过,新娘新郎的风采路人尽睹。沿用的习俗也有所变异。撒帐多用糖果和彩色纸屑抛撒。拜堂行鞠躬礼。喝交杯酒搬到了婚宴上。闹新房主要是向新人表祝福,也包括喜宴上的闹喜,如让新郎新娘接吻、吊吃果糖,年轻人搂抱新娘与之合影,要求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集体婚礼的新人们有的还向贫困学子捐献爱心善款,将爱的真谛升华;有的种植象征爱情长存的“爱情树”,以铭记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昭示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