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方有些风俗已落后于时代,在生男育女的风俗中也沾染上较浓重的迷信色彩。
拴儿
旧时妇女婚后多年不孕,求子心切,往庙堂求拜,称为“拴儿”。淮北濉溪县马桥区老猫洞庙的“娃娃堂”和五铺区谭庙的“子孙山”就是专供人们拴儿的地点。濉溪以北、萧县丁里以南一带则到相山庙拴儿。庙中的和尚用泥土捏制成孩童形状,放在“娃娃堂”和“子孙山”内。每逢庙会,无子之家嘱托亲朋至友前往为其拴儿。进庙后,在神灵前献上供礼,宣读恳求神灵赐子并附有保人姓名的文出,焚香叩拜,送给和尚礼钱,之后把和尚递给的用7根红头绳拴着脖颈的泥孩用红布裹着,揣于怀中,不让人见,谢罢回家。一路上呼唤泥孩的名字,遇村、庙、河、桥鸣炮驱邪。到家中,将泥孩放在床底墙脚处挖的洞里,封实。迷信说,此法即可怀孕生子。
压子
婚后妇女不是小产就是养不活,接连几个都不成。求子心切,就抱人家的孩子喂养,叫“压子”。说以后再生孩子就能养活,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合法夫妻。
催生
女子婚后怀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曰“催生”。婆家以红鸡蛋相赠。催生除祝愿女儿分娩时平安顺利外,兼有为女儿补养身体的意思。
给本家一姓的也要报喜,每户一碗面条、一碗糖茶,一趟送一户,也要去祖坟烧喜纸。
报喜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孩子老老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后回赠红糖2斤、母鸡1只,称“开生”。
送米面
孩子生后12天,外婆家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米花、馓子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用的盒子里,贴上写有“×月×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称“送米面”,以示贺喜。朔里一带的盒子分好几层,像蒸馍的摞起,约一米半高,两人抬。一层米,一层面,一层红塘栽鸡蛋。外用红纸封条。上披各色布料,红毛线和小孩穿戴衣物,小毛毯,包被子,虎头帽子、虎头鞋之类。抬起约有百十斤,到男家门前不远处鸣炮以示来到,男家派两人接迎。宿县一带叫“送粥米”,泗县叫“送奶糖”。外婆和亲朋数人同去。尊(长)辈一一送给婴儿“见面礼”。主人将所送衣服、彩幛悬挂于门楣上。中午,点燃爆竹,设宴款待来客。宾客去时,送馒头和红鸡蛋之类,以示谢意。婴儿外婆一般留下住几日,如若有事,须脱一件褂子留下。
这天,用艾叶、槐叶水为婴儿洗沐。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将带来的铜钱及桂圆、红枣、花生之类的喜果放入水中,边放边说些吉利的话,俗称“添盆”。洗完后,再用姜片和艾团灸脑门和四肢关节,说这样能使孩子不得病,体格健壮。此俗流行不衰。
满月礼
产妇分娩后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妇女一月内不兴串门的。满月时,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来庆贺,设宴招待送粥米和送礼的亲戚朋友。这种宴会称为“满月酒”、“请满月”。
满月时,为孩子剃胎发,仪式比较讲究。婴儿的头发是从母胎中带出来的,不全剃光,额顶留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蓄一绺“撑根发”;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说这样日后男孩能长成浓眉,女孩能长出秀眉。剃下的胎发不许随意扔抛,有的用红纸包好后放在大门顶上,意谓步步登高,或者挂在床头,替婴儿压邪;有的则搓成球形,用彩线串好,挂在床头避邪,或者揉成小团,收藏在墙缝中。剃头后,母亲将孩子穿戴一新,抱着向亲友致谢并接受祝贺。
接满月
接满月,又称“接挪窝”。婴儿满月,外婆家去人带一块二尺见方的红布裹着桃条,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十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送一只“铰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管是鸡是羊,只能饲养,不兴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期盼。头胎是男孩,多在一月零三天“接满月”,说是“一月零三天,能坐朝廷能坐官”。
接满月里,新娘给婆家爹娘、婶子大娘、大爷叔、弟兄姐妹做满月鞋,一人一双,做不出的上街买。此风俗已绝。
百日礼
婴儿出生一百天,给孩子穿百家衣,戴百家锁,举行庆贺、祝福,称为“百日礼”。百家衣状如僧衲,是集各种颜色的碎布头连缀而成的。虽不一定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因为“紫”音谐“子”,紫色的布块就比较难找,谁也不愿把“子”送给别人,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穿这种衣服说可保小孩顺利成长、长寿,命大福大。百家锁是收集许多人家的金银(或铜),打一枚项链,上面铸上“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的吉祥语,叫“长命锁”,给孩子佩戴,喻意借百家福寿来增添孩子寿命。还有的家长向人求赏“赠金”,用百家金购白银,打造银锁套在孩子脖子上。病弱婴儿及独生子女多有佩戴。
百家米
有的婴儿多病,家长为盼孩子身体健康,拿着瓢和布口袋,到村中挨门挨户求米,用百家米熬粥给孩子吃,说可以除病消灾,永保平安。
抓周
周岁试儿(女),名曰“抓周”。孩子周岁这天,在他(她)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抓取,以此来预卜、测试孩子将来的志趣、性情和前途。如摆上笔、书、算盘、玩具、小工具、女工针线、钱币等物品,抓到笔,就说将来一定是读书人;抓刀剪,则为工匠;抓算盘,将来一定是商人。从抓周时摆设的物品和家人、亲朋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命名礼
婴儿三朝、满月或百日时,家人就为他(她)取名,一般请长者或有威望的人来取。为女孩取名较宽泛,多借用花草、色彩等语义,如金芝、银芝,桂玲、桂花、贵君,香铃等。为男孩取名较随意,也更重阳刚之美,像石头、铁蛋、秤砣,或虎、龙、豹等动物。命名时加进美好的祝愿词语,如健生、富贵、招娣、祥生、福民等。有的还请算命先生排生辰八字,孩子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里补什么。比如五行缺金,名中就带“金”;缺木,就带“木”,以此类推。寄托长辈的殷切期望。
揭花疤
婴儿多在年内种花,即种牛痘。旧时种花为险期,要用红布条挂于门前避邪。伤疤愈后,外婆家送红糖和红点馒头祝贺婴儿安全“过关”,俗称“揭花疤”。
认干亲
认干亲就是让孩子认义父义母,俗称认干爹、干娘。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娇贵孱弱,不易养活,就借干爹干妈的福气,保健康,求长寿;也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便认干亲转移命相,以求合家安康,两代人都健康长寿。也有两家家长一向关系很好,认个“干亲”,两好合一好的。
(弃婴、溺婴)
旧时,贫穷人家子女多无力抚养,加上重男轻女,有弃婴和溺婴的现象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妇女、儿童受到法律保护,这种现象已逐渐杜绝。
还福
拴儿的人家,3年内生的男孩长到12岁时,须到庙中“还福”。还福选在庙会,备上酒菜,请来亲朋好友,由保人带着爆竹、纸码和三牲祭礼,到庙中焚香叩拜,并赐给和尚压供钱。回家后,门口挂红(1丈2尺红布),院摆香案,小孩跪拜,欢宴宾客。
叫魂
小孩受到惊吓,精神萎靡或生病,则认为是魂被吓跑,丢了。其母手拉扫帚或柳枝,上面搭件孩子的褂子,到坟前或孩子受惊处去“叫魂”。边走边拖着长腔唤小孩的乳名,如“得岁啦——,哪吓家来吧——”,一直唤到家中。说这样可魂来病去。还有让孩子在受惊处撒尿,大人摸地再摸小孩头,口中说:“不怕——不怕”等。
还俗
小孩突得暴疾,巫婆、神汉则慌称“天神下界”,要活命,须脱俗当和尚。家人忙求保人到当地庙里许愿,把孩子舍于庙上,吃斋受戒。孩子病愈数年后,还要“还俗”。届时备上酒席、香烛、纸码、供礼等,请来保人,牵一头毛驴送到庙堂,举行“还俗仪式”。
换童子
小孩生病,久治不愈。巫婆慌称是童子转世,要回天宫,想留于世间,就得“换童子”。家人请来保人,扎制纸人,备上香烛、供品到庙中许愿、焚烧,意即让纸人代童子“回宫”,说这样小孩即可病愈。
剪鸭尾
“剪鸭尾”的习俗由来已久。旧社会,生男孩是全家的幸福。为显示男孩的娇贵和家人的宠爱,便给孩子留起“鸭尾”。所谓“鸭尾”,就是将后脑勺的那部分头发剪成鸭子尾巴的形状。时间一般安排在6周岁或12周岁。
剪鸭尾一般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讲究的人家办得比结婚典礼还隆重,请来唢呐班子或戏班子,吹吹打打,渲染喜庆的氛围,亲朋好友前来送礼贺喜。有几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先是梳妆打扮。母亲当天亲自给孩子洗脸,梳头,在鸭尾中串一根红绳。讲究的还为孩子化妆,换上新装,或穿上小皇帝的服装。接着游行。用车子或轿子载着孩子在村子或街道巡游一圈,“响”在前面奏着,几个壮年轿夫抬着轿子,后跟着看热闹的人群,浩浩荡荡,喜庆而又风光。再往下是“剪鸭尾”,特别讲究,由孩子的舅舅亲自主剪。孩子的父亲将一定的礼钱绑在“鸭尾”上,舅舅轻轻地将“鸭尾”剪下,并收下礼钱。家人将剪下的“鸭尾”绑在一只鸭子的腿上交给孩子,舅舅把孩子抱进轿里或车里,在亲朋的簇拥下,来到家乡的河边或池塘边,将鸭子放进水里。围观的人争抢着逮鸭子,逮到的就十分运气。 “放鸭子”意味着将鸭子的美好品性发扬光大,预示男孩的一生顺顺利利,功成名就,飞黄腾达。
剪满发
女儿出生后的六年里头发一直留着,到六周岁的时候,举行隆重的仪式,行生来第一次剪发礼,叫“剪满发”。更为娇贵的,留足十二年。“满发”有着美满发财的寓意,预示着女儿经过多年的留发修行,今后能更好地成人成事,能长命百岁。头发覆颈披肩,一生健康平安,生活和和美美,财源广进。选择在六周岁,是因为淮北人把“六”理解为“顺”,寓意一生顺利,选在十二周岁,是因为“十二”是双“六”,寓意一生顺顺利利。
剪满发举行的时间和内容因地而异。一般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家庭中年龄最长者选定剪发的时辰,大部分选在中午前。剪发这天,母亲为女儿梳理六年从未剪过的满头秀发,亲切地教导女儿一番,说些祝福的话。客人来赠送礼品,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孩子的舅舅和高龄的长辈送的礼品最重。剪满发由女儿的舅舅亲自来做。有几个舅舅,头上就梳几根辫子,辫子里穿上一根红丝带,一个舅舅剪下一根。剪发时,唢呐班子奏起喜庆的乐曲,舅舅发表讲话和致祝辞。剪下的辫子连同用红纸包着的一份礼钱,用红绳系在一只鸽子的腿上,由女儿抱着,舅舅把女儿抱到车上,绕街或绕村一周后,来到村外的一座桥上,再把女儿抱到桥边。一阵鞭炮声响,女儿将鸽子放飞。桥下早有看热闹的孩子,争抢落地的鸽子。抢到鸽子的得到腿上的礼钱,也跟着沾上好运气。
走外婆
走外婆,这里叫走朗娘,十分熟套。孩子小时跟妈常去外婆家,非常亲熟。大点了,就一个人去,有时住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朗娘把外孙看成心肝肉,外孙把朗娘看成自己家。
新诞
现时,淮北城市已摒弃重男轻女的封建陋习,生男生女都一样地“报生”做喜庆。城镇夫妇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城市婴儿一般是在医院出生,很快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报喜。农村的礼仪传统一些,向乡邻报喜多采用放鞭炮的形式,分送红喜蛋的风俗仍流行。一般不再举行“洗三”的仪式,为婴儿的第一次洗沐通常已早于“三朝”,往往在婴儿刚刚脱离母亲的胎盘,呱呱落地之时,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洗沐。大多数父母,婴儿落地,孩子过“满月”、“百日”、“周岁”,都请摄影师给婴儿摄影,或自己亲手给孩子拍纪念照,在照片上题上纪念的字句。也有的父母将婴儿的出生庆贺仪式录成音像、制成光盘。还有的给婴儿留下脚印,在婴儿的出生证上,印着大红的脚印和母亲大拇指的手印。有用婴儿的胎发制毛笔作纪念的。也有亲人送刻有婴儿出生日期和生肖图案的纪念币。这些都作为纪念礼品日后送给婴儿,留下终身难忘的纪念。送米面之风愈见奢华,亲友多送高档玩具、童装和大额礼金,主人在饭店大摆宴席。除传统的戴长命锁外,还佩戴各种各样漂亮轻巧的护身符,有以玉石制成的各种形状的坠片,上面刻有婴儿的生肖,也有以金银铜铁锡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坠片。抓周一俗余韵犹存,所抓之物多有改变,如计算器、辞典、手机、光盘、口琴等,以取代原先的笔砚针线之类,当然大部分家庭不相信抓周有如此神妙的功能,只是热闹一下。城乡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习俗,怀孕期间,以超声波(B超)等检验手段来辨别男女,以求能生个男孩。在某些农村,即使婚后生育数胎,只要未生出儿子,仍继续偷生。
给孩子起名也紧贴时代,带着新意。建国初期,叫北京、上海、建国、建军、解放等。以后叫跃进、参军、四清、文革等。改革开放后,又叫开放、敢闯、深圳等,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和祝福。现在,随着对外交往的加深,开始时兴为女孩起洋名、单名,像“妮”、“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