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踢毽子是淮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竞技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毽子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动物的尾羽捆扎成束,插入作为底托的铜钱方孔中,再用布裹紧缝牢。毽子种类可分为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几种。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为“磕”等。依照踢法的不同,传统踢毽比赛可分为记数赛、记时赛、花样赛几种。踢毽子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健康。
跳绳
跳绳是淮北广泛流行的健身竞技项目,无论是在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学校,到处都可以看到跳绳的人群。 跳绳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我国就出现了跳绳运动。据《帝景物略》、《济南府志》等一些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将跳绳称作“透索”,明代称“跳白索”,清代人们形象地把跳绳称为“绳飞”。至今人们仍把跳绳中的单摇跳、双摇跳叫作“单飞”、“双飞”。
抖空竹
空竹由圆盘和轴两部分组成,圆盘边上有哨口,用线绳缠绕在空竹的轴上,通过两手握的杆与连接着的线,可以把空竹转动和舞动起来,并发出悦耳的响声。空竹多为单圆盘或双圆盘,又叫单葫芦头或双葫芦头。初学者先用双头空竹学习,因为比单头空竹容易掌握些。而单头空竹玩起来变化灵活,花样繁多,为最常见的空竹玩法。抖空竹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适合老年、青少年、成年人等多个年龄段的人,开展体育活动,或进行身体锻炼。近年来,淮北一些空竹爱好者经常开展活动,在一起学习技巧、交流经验、进行集中训练。
打陀螺
打陀螺是淮北流传较广的民间竞技活动。陀螺又叫“得螺”、“格螺”。打陀螺玩法多样,有单人对打、双人对打、赶动打、赛旋、打中赛旋等多种形式。陀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木制、陶制、竹制、牛角;有鸡型的、盘状的、最常见的是上部似圆柱下部似圆锥的。
滚铁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淮北较为流行滚铁环。铁环的制法及玩法很简单:用一根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左右的圆圈,再用一个半圆的小钩作“车把”,推着铁环向前转。铁环亦可用箍木桶的铁丝圈或竹篾圈代替。滚铁环可以比快,也可以比慢。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如今“滚铁环”已难见踪影,偶尔还有些地方把它作为竞技比赛活动。
斗鸡
斗鸡是淮北城乡常见的活动。我国的斗鸡活动历史悠久,最早起于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时已相当流行。斗鸡又称咬鸡、打鸡和军鸡,属玩赏型鸡种。按其地理分布可分为: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等。中原斗鸡包括皖北斗鸡、河南斗鸡和鲁西斗鸡,产区位于广大的中原黄河冲积平原一带。
斗鸡都是民间分户散养,一户人家仅喂一或两只公鸡,母鸡则四至六只。这种喂养方法,一是可以保证斗鸡血统上的纯正,二是利于训练和管理,三是不需要过多过大的鸡舍和设备,花费少。淮北民间饲养的斗鸡体型高大魁梧,体质健壮,体躯长,形似驼鸟身。喙如鹰嘴,颈长,胸部发达,羽毛浅薄,颈粗壮且长。养斗鸡的目的在于打斗。斗鸡的优劣要视其斗性和斗技,斗性和斗技要靠平时的训练,饲养者常用撵、溜、转、跳、推、拉、打、抄、搓、掂、托、揉、绞、扰等方法加以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使斗鸡筋骨强壮,两腿有力,动作敏快,以利于打斗。
斗鸡的日子一般选择在农闲或者赶会、逢集, 每次斗鸡比赛时,场内的观者甚众,热闹异常。主持斗鸡的人叫“鸡头”,既是斗鸡胜负的裁判,也是斗鸡的牵线人。斗鸡的双方,要先经“鸡头”说合,然后互相看鸡,原则是:个头、体重、鸡龄基本相同的才能相斗。比赛开始,鸡的主人双方同时放手,退出场外。第一轮博击最精彩,斗鸡把嘴叮、翅振博、爪搔击等浑身解数全使尽,两鸡你追我赶,叮咬、扑腾,打斗得冠、嘴、眼、颈全都是伤,鲜红一遍,篱内斗场,血绩斑斑。如果双方斗鸡势均力敌,斗得更加惨烈,非斗到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不可。斗过一盘之后,为让斗鸡保持清醒,避免体温持续升高,经双方或一方要求,在“鸡头”下令后,双方把鸡抱起,用浸湿的毛巾,把鸡头和口腔内的淤血洗净,再沾清水浸湿斗鸡的胸腹与两翅下方,以利恢复疲劳、继续战斗,直到有一方被打倒或逃走,才分得出胜负。斗鸡时有一条多年形成的规矩,就是不论双方斗得如何精彩顽强,都不准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不仅场上如此,场下欣赏别人的斗鸡时也是如此。旧时淮北民间斗鸡常被用作赌博,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斗鸡曾被当成“四旧”而取缔。近年来,随着传统民间节会活动的恢复,淮北城乡斗鸡游艺又见兴盛。
斗羊
在淮北农村,斗羊的习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深受群众的喜爱。据说这里的斗羊比赛自西汉初起,盛行于三国时代,在二十世纪中期曾一度中断。如今每逢传统农历羊年,羊年斗羊,或者一些庙会节庆期间斗羊比赛,吸引众多的群众前来观看,别有一番情趣。 近年来,淮北农村大力发展养殖业,许多农民成了养羊专业户,为使斗羊这一极富乡土气息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流传下去,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斗羊”协会。“斗羊”时选择特有的勇猛雄壮的羊种,体重可达二百公斤左右。“斗羊”比赛是根据羊的齿龄(牙口)分等级配对进行角逐。分领斗、挑斗、自由斗等,其场面粗犷,精彩激烈,扣人心弦。
斗蟋蟀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斗蟋蟀一般选择个头相差不大的两只,置于瓦盆之中。主持人用斗草撩拨两虫之须,双方被激怒后,遂相咬啮扑击,直到将一方咬败咬伤,得胜的蟋蟀振翅高叫,追逐败者,甚至将其甩出盆外。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斗鹌鹑
斗鹌鹑是淮北民间喜爱的一种竞技活动。斗鹌鹑的禽戏从隋唐开始,斗的是雄鹌鹑。
斗鹌鹑,通常在早晨进行。因为要把鹌鹑饿一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把它们饿着了,自然会为争食拼命。斗鹌鹑的场地一般是在一个长方形的藤编栏中,栏内放上少许谷米,裁判先用双手遮住两只鹌鹑,不让它们看见对方,裁判见饿极了的鹌鹑慌慌地要啄地上的米了,迅速将拦在两只鹌鹑间的手掌抽回。两只鹌鹑一抬头,发现有争食的,便是大嘴过去,啄头、蹬肚子、翅打、咬身子、锁脖子,斗个不可开交。
鹌鹑上了斗场,往往在三五分钟之内便可分出胜负,因此也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多次获胜的鹌鹑,当然是身价百倍,当成宠物厚养。至于败者,好点儿的做个“鸟媒”,锁在笼里诱捕其他鹌鹑,大多数则只有一条路――宰杀食用。《本草纲目》中记鹌鹑“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为补身之佳品。
荡秋千
荡秋千是淮北城乡群众喜爱的民间活动,每逢节日聚会,或者农闲之时,在秋千架旁或者大树下,爱好此项活动的青年男女,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一会腾空而起,一会俯冲而下,尽情地欢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秋千,古文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
拔河
拔河是淮北人们喜爱的集体角力竞技活动。拔河历史悠久,据《墨子·鲁问》和《荆楚岁时记》杜公瞻注介绍,这种竞技源起春秋后期。拔河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两人对抗,也有多人对抗;有徒手对抗,也有利用器械进行的对抗等等。拔河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且易于开展。拔河既能锻炼身体,提高力量素质,又能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力,同时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每逢节假日,淮北城乡各地经常开展。
打夯
打夯是淮北民间为了夯牢地基的一种体力劳动。人们也常常配上动听的“号子”,开展有趣的竞赛。人工打夯一般由五个人操作,师傅稳定夯架,掌握夯的落脚点,四名小工各拉一根系在铁扣上的麻绳,一齐用力往上拉,任凭夯从半空中落下而全然不顾。旧时开夯的鞭炮响后,吉祥祝福的词句首先从师傅口中传出:“风水宝地建新房啊”!伙伴:“哈嘿”。师傅:“孝子贤孙聚满堂呀”!伙伴:“好好”。主人就笑眯眯地给每人一个红包,红包数额不大几元足矣,入袋后打夯人就按部就班进行。当一边将要完工,忙晕了头的主人还没有表示,师傅又喊:“打到边了”。伙计:“哈嘿”。师傅:“抽支烟啦”。伙计:“好好”。主人听后立马拿包香烟,连声说:“抽烟、抽烟”。到了吃饭时辰,其实早已烧好饭菜的主人就是故意等着,意思想叫他们多夯一会儿。师傅不干了,大喊:“金龙配凤凰啊”!伙计:“哈嘿”。师傅:“肚子来帮忙啦”。伙计:“好好”。主人就会快速端上分量十足的酒菜上桌,尽情享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工打夯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