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酱包瓜】 入冬后万木萧煞,须备过冬之食。淮北先民摸索了用粮食、肉类、蔬菜加盐泡制各种酱菜的方式,有“淮海炊烟起,万户酱菜香,深秋备酱菜,瑞雪度春荒”之说。而临涣酱包瓜尤富盛名。
临涣包瓜原名女儿瓜,春季播种,古历七月成熟。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采摘后选1-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切盖去瓤,不过夜,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瓜壳,再将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子、酱生姜、酱培瓜以及石花菜、鹿角、陈皮、咸豆角等十余种优酱菜切碎成芯,装入酱培的瓜壳内,捆扎成原鲜培瓜型,故称包瓜。其产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南北皆宜。可作家常素菜和配菜之用,荤食素食均宜配用。吃时加点麻油,味道更佳。
临涣酱包瓜起源于清咸丰七年——光绪初年(公元1857年)。南京人潘孝武见临涣出产一种形如鼓,光滑圆溜的菜瓜,肉厚瓤少,生食又厚又硬,知是制作酱菜的好原料,于是在此设“元昌斋”酱园,大种包瓜,泡制咸菜。潘氏酱瓜,香爽,鲜脆,甜嫩,酸辣俱全,酱味浓郁,别具风味,风行国内。
清朝诗人题诗赞曰:“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参加过淮海战役的领导和战士吃过酱包瓜后,也作诗曰:“大雪落淮海,炮弹伴雪下,雪地用饭食,馍馍就包瓜。”建国后,濉溪县一度成立临涣酱品厂,扩大生产,酱包瓜在华东地区被誉为“菜中菜”,畅销京沪,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黄里石榴】 黄里石榴产于淮北市北部的黄里乡,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明朝嘉靖年间,大夫吴梦骞所著《随年》一书,称该石榴“颜色鲜美,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建国后,省农业展览馆曾多年把黄里石榴作为地方优良果品展出。近年来,湖北、山西、河南等省相继来黄里引种。
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瑙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品质最好的数软籽石榴和笨石榴。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吃起来无垫牙感,味极甜,单果重150-200克,最大300克左右,粒数350-400个。笨石榴,果形大,果粒大,色红,有棱角,味甜,单果重400-500克,粒数420-450个。2002年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了淮北软籽一号、二号、三号为优良品种。其中塔仙牌软籽石榴深受欢迎。
黄里石榴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为高级清凉饮料。
【塔山石榴】 塔山石榴位于濉溪县的新蔡镇塔山村落有万亩石榴园基地,石榴果大而鲜艳,粒红籽软,酸甜适口,为地方优良品种,近年亦被国家科技协会和安徽省评为名优产品。
【笆斗杏】 黄里杏也很有名,有水白杏、面杏、关公脸等。民国初年,技师丁仰斋采取嫁接法,培植出一种形似笆斗的新品种,称“笆斗杏”,一枝独秀。笆斗杏个头大,皮光滑,色红黄,肉质厚,酸甜可口,果香宜人,食而不厌,是健胃佳品。该杏产量高,大树挂果500斤以上,一般树也收100斤上下。
笆斗杏可加工成杏脯和罐头,杏仁可凉拌生食,味道清香鲜美。
【濉溪酥梨】 濉溪酥梨产于黄里、赵集、古饶、蔡桥等地,梨树多植于山脚、河畔,年产量约50万斤。该梨果大,皮薄,汁多,甜脆,核小无渣,成熟早,可与驰名全国的砀山梨媲美,畅销周边大中城市。
【大庄葡萄】 淮北东部地区牛眠乡大庄葡萄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培育出“玫瑰香”、“百羽”、“金皇后”、“巨蜂”、“龙眼”、“黑罕”等优良品种。玫瑰香紫里透红,穗大果饱,宛如珊瑚玛瑙,且肉脆、汁多、清香、甘甜、透明,食后生津,沁脾润肺。晶莹透明,果蜜,皮薄多汁,味甜而酸,香郁爽口。
大庄葡萄营养丰富,一般含糖在20%左右,并富含维生素A1、B1、B2及胡萝卜素和多种氨基酸,食之可利筋骨,治瘘痹,益气补血,健胃利尿,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果皮还可提炼单宁,酒食酸等,用作镇静和食物防腐。玫瑰香的藤叶可制注射剂,治疗坐骨神经和三叉神经疼痛等。大庄葡萄堪称“浑身是宝,果中之王”。酿造的葡萄酒和加工的罐头,畅销国内外。
【土型西瓜】 土型西瓜产于淮北土型,闻名淮海地区。有青核桃纹、手巾条、大毛秧、季子灰等良品。此瓜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如蜜。熟透后,刀轻轻一划,自动裂开,瓜瓢突起,不可复合。名品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椭圆形,青绿色,有细网纹,皮厚约1厘米,瓢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种约300亩。
近年来,杜集孙谢庄的早熟无籽改良西瓜逐渐占有籽淮北的主要市场。
【柳孜大白菜】 柳孜坐落在隋代开掘的通济渠南岸,沙质土壤,土层厚,加之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尤适应大白菜生长。此地大白菜成为淮北大白菜中的佼佼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冬令蔬菜中必不可少的菜蔬。该菜属中熟品种,生长期约90天。下锅煮食易烂,汤浑肉厚,香中带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当家品种二抱头,单株重15千克左右,净菜率80%。当地菜农以施人粪、饼肥为主,合理配施磷肥,保证高产优质。每年栽种面积约500亩,亩产10吨左右。
【三铺菊花】 惠村(三铺旧名)从清代就开始有植菊的历史了。因三铺并入四铺乡,也称四铺菊花。近几年,三铺菊花畅销周边省市。
【南坪香稻米】 南坪香稻米产于南坪镇浍河南,米粒椭圆晶莹,煮饭浓香溢远,名声远近闻名。
【王庄大葱】 王庄大葱为优质良种“大白条”,以棵大、白长、味香著称。一般棵高0.6-0.7米;棵重150-200克,最大棵重400克,堪与山东大葱媲美,风销临近市县。亩产4000-6000斤。
【大京蜜】 大京蜜是淮北名特产品,因其在同一炸货糕点品种中,单个重量居首,故称之为“大”。又因为它内部灌足了蜂蜜调配的浆液,吃起来胜于蜂蜜,故称之为“大京蜜”。
大京蜜选用原料有糯米、优质麻油、富强粉、蜂蜜、饴糠、金桔、南桂等。将糯米放入溶器加入浸泡后捞出,冲净、晒干粉碎备用。制作时,先将少量糯米粉放入开水内调成糊状,待发酵后再掺入米粉,拼成米坯子。将酥玉坯子用油炸透后,放入用蜂蜜、饴糖、金桔等原料调配成的浆液中,使其喝足,尔后放入蒸熟的富强粉和糖粉调成的细霜内,反复炒拌5至7小时即成。其成品为圆柱形,直径2.5至3厘米,长5至7厘米,外呈乳白色,内呈适度的黄褐色,疏松、多孔,浆汁饱满,香甜可口。
【留香阁毛笔】 淮北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
留香阁在发掘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即保持宣笔的特点,又博取众长,吸收湖笔取锋的长处,独创了自己的风格。保持了毛笔特有的尖、圆、齐、健、刚柔兼得、毛纯耐用的优点,而且锋长、锋清、体瘦、含墨量大,用起来挥洒自如,泼墨凝重,可致“铁线中锋”的妙趣。其中舞鹤游天、墨龙戏海、蝶寿、紫竹轩等品种,经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舒同、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等试笔,一致称道得心应用,挥洒自如、纷纷留墨赞誉。日本著名书画家加藤丰翠、柴田木石等人也给予很高评价。留香阁毛笔远销港、澳、日本、泰国等地,享誉国内外书画界。
【口子酒】 口子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口子酒产于淮北“古汴河入睢之口”,故称为口子的地方。据《商颂》(《史记·宋世家》)记载,殷商时期,此地已开始酿酒,并有以酒祭祖祈祷的习俗。战国时期,随着古濉水交通的发展,酿酒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来此地周游,著作《宋人酤酒》篇:“宋人有酿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悬帜甚高,为洒甚美……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另有石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设沛国于相,颁布“酒榷”。1984年,在蔡里荒冢中发掘汉代四孚盘口壶一个,内有酒,色碧绿,香扑鼻。
至魏晋时,酿酒业已具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中酷爱饮酒的嵇康和刘伶都生于此地,并留有大量的有关酒的诗作,至今此地的酒店仍书写“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宋朝,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元至正三年特设酒监于渠沟以课酒税。
明万历年前,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允成”、“广益”、“福泉”、“俊源”、“春泉”、“同春”、“同源”、“同益”、“义和”、“隆源”等;清乾隆年间,濉溪酿酒更加发展,“源丰”、“恒聚”、“邵福太”、“泰兴隆”、“聚盛”、“春和源”、“聚兴”、“同聚益”、“协顺”、“协聚”、“协源公”、“广成”、“源昌”、“福源”、“信源”等酿酒作坊发展到20余家。
到清嘉庆七年(1803年)为30余家。所产濉溪大曲酒,通过水陆向北销往济南、天津、北京、张家口、抚顺;向南销往上海、无锡、南京、芜湖、武汉等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的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濉溪口随之出现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其中,“协聚”酒坊以雄厚资金独占优势。
民国元年(1912年),濉溪酿酒业进入鼎盛时期。时各作坊共有工人近千名,发酵池600余个,年产量150多万公斤,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法币)。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军攻占濉溪,许多作坊被炸毁,酿酒业遭受严重破坏。
民国34年,利用战争空隙,恢复生产,酒坊发展到50余家。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濉溪,横征暴敛,加重酒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致使多数酒坊倒闭。
民国37年(1948)底,濉溪解放。1949年5月18日,国家在赎买私营酿酒作坊“小同聚”等的基础上,成立“国营濉溪人民酒厂”。时有草坊28间,发酵池12个,工人9名,锅甑2付,石盘2盘,年产大曲酒84吨。11月,国家对酿酒实行专酿专卖政策。1950年,濉溪县成立,“广益”等10余家私人酿酒作坊并入酒厂,并易名为“皖北行署区濉溪县酒厂”,1952年11月,改为“安徽省濉溪酒厂”。1953年在濉溪县东关古濉河东岸征地150亩扩建,年产量增至1021吨,产值97.49万元。1962年,濉溪县利用原私营“大盛”槽坊旧址建瓜干酒厂。
1965年3月,安徽省濉溪酒厂归属濉溪市管理。1970年,濉溪酒厂一分为二:濉溪东岸新建厂区归淮北市管辖,改称淮北市酒厂;濉溪县城内的旧厂区属濉溪县管辖,定名为濉溪县酒厂。
1931年濉溪商会理事王惠民携带口子酒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荣获甲级名酒奖;1934年濉溪商会会长李茂兰,携带“同聚”荣获甲级名酒奖。1955年在全国第一届酿酒会上被评为优质酒。1959年,口子酒以古色古香的瓷瓶装璜,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84年在全国名优质量大赛上获得金杯奖。近几年,口子酒得到系列化发展,“濉溪口子酒”、“濉溪高粱大曲”等品牌均成为名酒,近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许多文人墨客、达官巨贾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或饮酒赋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缘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宋元丰三年,徐州知州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酢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为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极为赞赏濉溪地方官进献的口子酒。以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最为流传。
口子酒的生产代代相袭,占有历代槽坊旧址,利用千年古泉,百年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上等陈曲,利用传统酿造工艺,酒质清醇馥郁。
口子酒的特点为浓香,溢香远,留香长,透瓶飘香,隔宿不断,有“透瓶香”、“隔宿香”之称。它“清澈似玉露,浓馨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绵延”。南京人夸曰:“濉溪名酒到浦口,南京全城皆飘香”。古往今来,商贾行旅,文人墨客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历史上有“名弛翼百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
口子酒享誉千古,如今更是誉满全球,从早期的全国浓香型白酒评比第一名、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名牌食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到如今的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白酒标准样品、中国白酒典型风格奖、国家首批三绿工程畅销产品……口子酒形成了真藏实窖的酿酒体系。从地域、制曲、酵池、蒸酒、封酒、实窖、真藏、调酒、评酒到质检,无可争辩的每一环节,构造了中国白酒业独有的经典传奇。